分享

雲廬·九友‖程大利 ——“渴望自由” 山水畫再認識

 昵称35641324 2018-01-25



渴 望 自 由 

—— 山 水 畫 再 認 識 

文/程大利



 

程大利  青天河寫生四屏  138x68cm x4  2016年


山水,山山水水,是自由的存在。自由而且永恆,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心的嚮往。六朝人對紛亂時世的抵禦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從隱於山林到隱於圖畫中,畫好懸之於壁“披圖幽對,坐究四荒”,當年老體衰,還可以面對圖畫“澄懷觀道,臥以遊之”。這種人生態度催發了山水畫,把生命跡化到丘壑的永恆中,逍遙雲山,嘯傲煙霞,丟掉煩惱,拋卻煙火氣息,宗炳總結為“棲丘飲壑”、“暢神而已”。

“山水”相對於社會而言,是未被污染的神聖所在。是煩囂中的清淨,疲累後的解脫。徐複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說:“中國的山水畫,則是在長期專制政治的壓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慾薰心的現實下,想超越向自然中去,以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

程大利  煙起此時  57x75cm  2015年


自由,按黃賓虹的說法是“民學”,曾令秦始皇忐忑不安。秦始皇需要兵馬俑式的雕塑,阿房宮式的建築,頌其功德的刻石,這些“君學”的藝術是強力推行的價值觀。所以,“詩書”的自由影響到“軌轍”的統一,多元的價值威脅到“萬世之業”,故而“焚”之,“坑”之。

正因為山水是為心靈自由而產生的,以“心象”為旨歸。所以它不叫“風景畫”,不必忠實於風景。把精神的視野擴充到天地間的無限,讓一顆心自由地飛翔。“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追太虛之體”,“與天地精神往來”。於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為什麼“樂”?為得道而樂,覓得了慰藉,是尋得大自由的快樂。

程大利  奔蛇走龍金剛杵  68x68cm  2016年


人因為有社會性,所以才容易不“自然”。因此,“法自然”、“師造化”在山水畫創作中被提到至高地位,無論古今中外的藝術理論,都告誡人們,心靈的自然是根本,藝術應幫助不自然的人歸於自然。趙孟頫說的“古意”,康有為說的“真、樸、簡”都是返璞歸真的意思。

返璞歸真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有了“人”、“文”雙修的問題。因“文”而“共成化育”(對欣賞者也有“文”的要求)已不是簡單的“表現”、“再現”問題,前人說是“體道藝之合,究聖哲之蘊”,畫畫是為修為,修為才能畫得更好。“內修心而外益世”原來“修心”和“益世”是有因果和邏輯關係的。但兩千多年的事實是人格越高尚,距離“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標越遠,屈子、蘇軾、徐渭、八大等等都是懷才不遇的人,而正是這樣的人構成了藝術的高峰。

程大利  枯寂寒瘦皆入畫 滿目菩提是太行  68x45cm  2016年


屈原有名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內美”來源於此,成為山水畫的最高目標,黃賓虹一生為“內美”而努力,這即是“聖哲之蘊”。內美者“不務外觀”。準確地說,是不苛求外觀。熱烈不是宣洩,冷靜不是冷漠;觀通不妨照隅,求末亦是歸本。在山水畫中既使是山不動、水不流的荒寒境界也是禪學智慧——“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山水畫最大的功能是能讓人靜下來、淡下來、慢下來。

程大利  雪蓮映日圖——四姑娘山記 135x35cm


還是引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的一段話結束本文:“藝術對人生、社會的意義,並不在於完全順著人生社會現實上的要求;而有時是在於表面好像是逆著這種要求。但實際是將人的精神、社會的傾向,通過藝術的逆地反映,而得以某種意味的淨化、修養,以保持人和社會發展中的均衡,維持生命的活力、社會的活力於不墜⋯⋯。山水畫在今日更有其重要意義的原因,正在於此。順著現實跑,與現實爭長短的藝術,對人生、社會的作用而言,正是“以水濟水”、“以火濟火”,使緊張的生活更緊張,使混亂的社會更混亂,簡直完全失掉了藝術所以成立的意義。”


作品賞析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程大利作品



雲廬藝社編輯整理

  程大利  

1945年生。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



相關章節:

雲廬·九友

雲廬·文化‖楊仁愷——關於《唐宋元集繪》幾個問題的探討

雲廬·九友‖張繼剛:詩韻九首

雲廬·研究‖避難與行蹤(石濤的心性與筆墨研究)

雲廬·文化‖楊仁愷——對董其昌在我國繪畫史上的評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