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爷出 清窑变釉尊就是价值不菲?

 hongzhuanyidui 2018-01-25

清代窑变釉尊

两色

两色

虽两种不同的颜色,却是一次烧成的窑变釉尊,马未都直言在其喜欢收藏的历史中,也仅见过此一件。虽两种颜色,却是一次烧成,究竟是何难度极高的技术造就了这样的偶然艺术品?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凡是中国的艺术门类,大都抱有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天然去雕饰 朴实见芳华”可谓是真正的高级艺术。中国的古画往往追求的是山水之间的肆意挥洒,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人有意境悠远的感觉,西方的工笔画与之相比就显得匠心过重。中国的诗词也是同样的道理,寄情山水,信手拈来,方能流传千古,斟酌于平仄押韵、绞尽脑汁想出的词句往往缺了一份灵性。

“偶然”的真谛放在收藏领域也是一样的,但凡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往往取自于自然,归功于自然,因为只有天然的才是不可复制的,只有不可复制的才是无价的,瓷器亦是如此。

说到瓷器收藏,不少人能洋洋洒洒的说出一堆名称“青花瓷”“景德镇”“钧窑”“汝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这些瓷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外形也是因为匠心。很多人不知道,在瓷器的收藏领域还有一个异类那就是“窑变瓷器”,它的形成源于偶然,也正是因为偶然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每一件窑变瓷器都是天然的恩赐,也是真正独特的存在

现代收藏中所提及的窑变,大多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窑变不仅仅指釉色的变异,还包括瓷器器型的变异。《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这种“非人力之巧所能加”之的同质同色的形态变异通常是由于瓷胎的干湿度不均匀或烧窑时窑内发生坍塌、挤压所造成。瓷器烧成后成为“异物”、“怪物”,独特的造型往往蕴含着人工无法企及的自然之美。

釉色的变化固然美轮美奂,器型的变异同样的难能可贵,而如今提到窑变,很多收藏人士都能联想到珍藏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碗、钧窑瓷器上的彩斑、景德镇的“三阳开泰”窑变瓶等著名的窑变瓷器品种。事实上,全国各地唐宋窑口的窑变瓷器残片也早已被收藏者所关注。如建窑、吉州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昌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残片等,已经在市场上很热销,这也逐渐成为收藏者们捡漏的方向。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因其色彩斑斓,釉面光滑莹润而深得收藏爱好者的垂青。窑变釉,顾名思义,就是指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过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呈现出的意外的釉色效果。

由于这种釉色出现的情况十分偶然,效果又极具特色与美感,且人们不知其原理,因此称为“窑变”。俗语就有“窑变无双”来形容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清乾隆 窑变釉梅瓶

窑变现象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就偶有出现。起初,窑中出现窑变被视为不祥之兆,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更会被认为影响国运,往往会被砸碎掩埋。

随着人们对窑变釉的深入了解,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肯定与喜爱。北宋时期的钧瓷就是一种典型的窑变,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据说在北宋时期,窑变以其惊心动魄的魅力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河南禹县钓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由于烧制的钧官窑上贡皇家,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