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玉刀赏析

 闲情偶的 2018-01-25

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张经教授

@珠玉会古玉文化沙龙(原创)

       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加工玉器以为礼仪祭祀、生产生活之用。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南方的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玉器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器类繁多,形制规整,而且有着精湛的加工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进入阶级社会的夏、商、周阶段,玉器更为上层社会所重视,甚至成为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之一。汉代以后,玉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对玉器的喜爱,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对玉器的收藏、研究也始终与之相伴,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在上古玉器中,玉刀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既有形体较大的礼仪之器;也有形体较小,装饰性很强的实用器。玉刀脱胎于石刀,以长方形多孔形制较为常见,目前见于报告的属于新石器时代以及夏代的玉刀多为这种。例如在陕西神木石峁发现的玉刀,长17.7厘米,宽4.5厘米,片状呈梯形,两侧短边略斜,边长有刃,背面较短,整体很薄,刃部两面磨成,近刀背处有三孔,间距相等。神木出土、征集到的玉刀数量很多,长的有五十多厘米,短的也有近二十厘米,制作精美,极薄,不属于实用器,属于玉礼器,或是依仗用器。 

        陕西神木玉刀 

       再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玉刀,呈扁梯形状,平背直刃,两侧斜边,中部有锯齿形饰,两面有斜线划纹,上部有7个小圆孔,长60.4厘米--65厘米,宽9.5厘米,厚0.1厘米--0.4厘米。其体量大,制作精美,显然并非实用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刀及线图 

       商代玉刀一方面承继了这种形制,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梯形刀即属于这种。褐色,背短刃长,直背直刃,刃由两面磨成。靠背端有并列的两孔,与北方的爪镰相似。两面均饰饕餮纹,口向刀背,一面刻纹规整流畅,另一面两眼大小不一,且不对称,似习刻。长9.2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

       但是商代更为常见的是小型的刻刀,妇好墓即出土有23件,其他如河南安阳高楼庄、郭家庄,以及安阳殷墟西区等地也都有出土。以妇好墓出土的刻刀为例,绝大多数柄端雕成各种动物形象,大致有夔、鸟、鱼等,其中以鱼形为做多,鸟形次之。这些刻刀制作精美,柄端多有小孔,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可以挂在身上起到装饰作用,也是实用的小型工具。

      妇好墓出土的一组刻刀

       商代玉刀中,形制比较特殊的是仿自青铜刀的玉刀,如河南安阳花园庄M54所出玉刀,即仿自殷墟的直柄刀。翘首长柄,刃较锋利,无使用痕迹,背部镂孔,刻八组方形扉棱。刀身两面各雕刻六个鹦鹉状小鸟纹。刀柄尾部有残损。通长25.2厘米,宽2.8-3.3厘米,柄长4.9厘米。一般认为玉石器上有齿牙状的扉棱(或称为出脊),其意义在于使其具有“通天的功能”,表明玉刀的主人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河南安阳花东M54出土玉刀及拓片 

       妇好墓出土的仿铜玉刀数量较多,标本1呈绿色,柄有褐斑,凹背曲刃,背较厚,上有阳刻脊线,脊线两侧刻三角纹,柄窄而短,通长13.2,宽3.6厘米。 

       标本2为一对,墨绿色,背较厚,脊部雕出锯齿形的扉棱,刃两面磨成,无使用痕迹,刀身两面刻以∽形纹为主的纹饰,上下有与刀身平行的阴刻纹。通长13.2厘米,宽3厘米。 

       标本3为棕色有黄斑,直背较厚,弧刃,两面磨成,刀锋尖锐,柄较长,背中部有一小圆孔,通长13.8厘米,宽2.7厘米。 

      标本4为棕色有黑斑,凹背通柄部,刃微内凹,两面磨成,有剥落痕迹,刀尖上翘,柄的后缘稍下倾,其上有小圆孔,通长15.5厘米,宽2厘米,柄长4.5厘米。 

      标本5呈棕色,锋端残,直背,上雕扉棱,刃近直,两面磨成,微剥落,直柄较长,刀身前端有一小圆孔,靠背处两面均饰斜角纹夹方框形纹,锋端残,残长18厘米,宽2.3厘米,柄长4.2厘米。 

      妇好墓还出土有一件大刀,刀身窄长,凹背凸刃,尖略上翘,似铜砍刀,刃由两面磨成,稍残。刀背上雕出锯齿形薄棱,短柄较薄,大概安有木柄。刀身后端有一圆孔,系管钻。刀身靠背两面均雕龙纹,龙头朝向柄端,长身尖尾,身尾雕菱形纹,两侧填小三角形纹。通长33.5厘米,刀身宽5.2厘米,厚0.5厘米,柄长3.2厘米。

      妇好墓出土大刀及拓片 

       与之相类的,在同属于商代晚期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也出土有一把玉刀,为碧玉质,黑色不透明。刀身窄长,刃薄而锋利,前部呈圆弧形,刀背厚较平直略凹。有一短柄,被火烧后呈灰黑色,柄前部两面有回纹和平行线相间的刻画纹饰。长27厘米,宽3厘米。

      三星堆出土玉刀及线图 

       三星堆出土玉刀尺寸也很大,表面经过精心打磨,且出土于祭祀坑,显然是用为礼器。其背部无出脊,柄部略长,没有穿孔,与妇好大刀有一定的差别。但两玉刀器形很显然都仿制于具有北方文化特点的青铜刀。可能北方文化元素影响到了在中原的殷墟,然后又远播至西南的四川。这一点不仅在玉器上有体现,也在殷墟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能够反映出来。 

       西周出土玉刀数量相对比较少,多为尺寸较小的玉刻刀,梯形玉刀仍然可见,如崇信于家湾周人墓葬中出土的玉刀,但是仿铜玉刀已经不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玉刀已经不再作为用于礼仪祭祀或依仗的礼器,而更强调其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山西曲沃县北赵村M102为晋文侯夫人墓,出土有2件玉刀形器,出土时即在人骨架的股旁。比较特殊的是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玉刀,其体量较大,形制与妇好墓出土的玉刀,以及花东M54出土玉刀都极为相似。该玉刀出土时也是位于墓主人腰间,弧背曲刃,尖上翘,柄宽短,刀身中部略厚,刃极为锋利,通长23厘米,宽5.5厘米,柄长4厘米,厚0.5厘米。这件玉刀是用于仪仗的礼器。长子口墓墓主人为入周的殷遗民,保留有比较多的殷人传统,以大型玉刀为礼器的传统得到延续。 

      至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玉刻刀也并不多见。 以上,我们仅对上古玉刀做了简要分析,揭示了其从实用器到礼器再到实用器的演变过程,但是,上古玉刀在形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延续性,以及与其他玉礼器、青铜礼器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珠玉会】诚邀您的加入

扫下方二维码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