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文化|明清茶食

 看看58qpf0z9kx 2018-01-25


明清朝时的茶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茶食的概念开始变得明朗起来,明朝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详细地列出了当时的茶果与茶菜。



明·唐寅《事茗图》局部


(一)茶果


明朝人所说的茶果就是各样果品,同时因为明代是团饼茶与散茶换代的时候,茶果的用法也在发生着改变,一方面人们沿用宋元点茶的做法,将茶果放在茶水中,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些果品的香气影响了茶的清香。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取消茶果,至少也要限制茶果的使用。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局部


陈师在《茶考》中认为:“(撮泡法)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间,况杂以他果,变有不相入者,味平淡者差可,如薰梅、咸笋、腌桂、樱桃之类,尤不相宜。……予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可见,他反对的不是撮泡法,而是用茶果来佐茶。



明 陈洪绶 烹茶图 局部


屠隆《考槃余事》的意见与陈师相仿,并且对宜茶与不宜茶的茶果进行了区分,他说:“茶有真香,有真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夺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番桃、杨梅之类是也。



明 陈洪绶 闲话官事图


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若必曰所宜,核桃、榛子、杏仁、榄仁、菱米、栗子、鸡豆、银杏、新笋,莲肉之类,精制或可用也。”


清 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明代的程用宾、罗廪等也持此观点。清人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记载:“点茶者,必于茶器正中处,故又谓点心。此极是杀风景事,然里俗以此为恭敬,断不可少。



烹茶图 佚名


岭南人往往用糖梅,吾越则好用红姜片子,他如莲菂榛仁,无所不可。其后杂用果色,盈杯溢盏,略以瓯茶注之,谓之果子茶,已失点茶之旧矣。渐至盛筵贵客,累果高到尺余,又复雕鸾刻凤,缀绿攒红,以为之饰,一茶之值,乃至数金,谓之高茶,可观而不可食,虽名为茶,实与茶风马牛。”


由此可见,虽然很多茶人不赞成,但作为一种民俗,用茶果来点茶的做法在民间一直流行,而且还保留了宋朝华丽的饾饤看果的做法。


(三)茶点

明清时的茶点的概念相比唐宋时更加模糊。由于散茶撮泡法的流行,饮茶变得更加便捷,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的点心都被称为茶点。



清 薛怀 山家清供

茹敦如《越言释》记载:“种种糕糍饼饵,皆名之为茶食。”在实际应用时,普通百姓对于点心与茶之间的搭配关系也越来越不讲究,但对于喝茶必须有点心这一点是相当讲究的。


清代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中的一个故事片段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这一民俗:“那老成人说道:这段书长着哩,你们须烹几大壶极好的松萝岕片,上细的龙井芽茶,再添上几大盘精致细料的点心,才与你们说哩。”


明·丁云鹏《卢仝烹茶图》


上海的广东人开的茶馆里“侵晨且有鱼生粥,晌午则有蒸熟粉面、各色点心,夜则有莲子羹、杏仁酪。”

清 袁枚 《随园食单》


还有,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收录了很多精美的点心,以江浙一带居多,如“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萧美人点心”:“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陶方伯十景点心”:“陶方伯夫人手制点心十种,皆山东飞面所为,奇形诡状,五色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等等。

注:此篇图文为“子莫”整理,若有不恰之处,望诸位指正。



P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