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点, 即佐茶的点心。讲究形小、量少、质优。 朱彝尊《食宪鸿秘》言:“食不须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 一、品类与制法 茶点选择各类花茶、红茶、绿茶等为原料,辅以杂粮制成。既为果腹 ,又是呈味载体,制作更求精细。 1、茶叶制作茶点 最有名的安徽“炸雀舌”。黄山毛峰叶片小而尖、似雀舌,作为原料制成茶点。 茶也可以直接掺入主食食用,如茶粥、茶面、茶叶盖浇饭、茶香水饺等,茶香味鲜、增人食欲。尤其是肉馅内掺入乌龙茶包成茶香水饺,鲜香不腻。 2、茶汤制作茶点 用茶叶冲泡的汁和上面粉、米粉等制成各种点心。 如茶糕:糯米粉加碧螺春茶汁蒸制,切成菱形,色泽淡绿、味香爽口;还有“红绿八卦”:将豆腐切成米糕大小、排成八卦图样,一边淋绿茶汁、另一边淋红茶汁,绿色清爽、红色浓醇,取“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意。 3、茶粉制作茶点 用制作茶点是现代面点的潮流。茶饼干、茶面包、茶叶面、茶羹等,适宜多数喜欢清香味的人群。 4、不用茶制作茶点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茶点是直接用面团制成、不添加含茶原料。主要有发酵面团、油酥面团、米粉面团、水调面团、杂粮蔬果面团等, 种类繁多、风味各异,作为各类茶的佐食、相得益彰。 二、起源与发展 唐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士大夫在清谈之余,讲究佐茶点心,称为“茶食”。唐代茶食颇为丰富:例如粽子,制法古今相似。玄宗作诗:“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再如馄饨,古代馄饨类似今天的饺子,可蒸可煮;还有其它诸类面点、糕饼、胡食等。 宋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婚姻》载 :“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明 与宋代相比,明朝各类茶肆、茶坊、茶摊等林立,数量上更为可观。茶馆里提供各类茶点、茶果,且因季节时令而异。茶点有寿桃、蒸角儿、冰角儿、饽饽、火烧、项皮酥、玫瑰擦禾卷儿、芝米面枣糕、荷花饼、檀香饼等约40余种;茶果有荔枝、马菱、橄榄、雪藕、雪梨、金橙、红菱、荸荠、石榴、李子等。 清 清朝是茶点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时,清代茶馆在数量、种类、功能上蔚为大观。当时杭州城有大小茶馆800多家。太仓璜泾镇的居民只有数千家、茶馆就有数百家。茶馆的佐茶小吃有小果碟、酥烧饼、春卷、饺儿、酱干、瓜子、糖油馒头等。 现代 现代人讲究茶点的科学性。花色品种随季节翻新,有“春饼、夏糕 、秋酥、冬糖 ”一说。 农历1月至3月主要供应春饼:酒酿饼、雪饼、杏仁饼、闵饼、油鎚饼、豆仁饼;4月至6月主要供应夏糕:黄松糕、绿豆糕、清水蜜糕、薄荷糕、白松糕、松子黄千糕、五色方糕等;7月至9月供应秋酥:月酥、酥皮混荤素月饼、太史酥、桃酥、麻酥、巧酥、豆仁酥等;10月至12月供应冬糖:梨膏糖、芝麻交切片糖、松子软糖、胡桃软糖、黑切糖、各色粽子糖、寸金糖等 。 三、茶点的适应性与文化性 品茗搭配点心的小口诀:“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甜配绿”即甜食搭配绿茶(如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酸配红”即酸食搭配红茶(如水果、柠檬片、蜜饯等);“瓜子配乌龙”即咸食搭配乌龙茶(如瓜子、花生米、橄榄等)。 茶点不仅讲究色、香、味、型等感观享受,而且注重文化内涵。 扬州“日月明大茶馆”推出的“红楼茶点”, 依据《红楼梦》中描绘的点心制作。有松子鹅油卷、蟹黄小饺儿、如意锁片、奶油松子卷酥等25个品种, 每一个品种背后都寄寓着鲜为人知的制法与典故。如《红楼梦 》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贾母让大家“随便吃些”点心, 只见丫头们“捧上两盒点心来,一盒内二样蒸的,即为松子鹅油卷与藕粉桂花糕。” |
|
来自: 海阔天空wslas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