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家宝藏》之后, 环环又在央视发现了一档清流综艺↓↓ 《谢谢了,我的家》 没有明星大腕, 也没有夸张的舞美设计, 只有一条长沙发和一个时光瓶, 还有敬一丹和风细雨般的讲述, 以及一个个感动又暖心的家风故事。 上周末, 节目请来了陈嘉庚先生的孙子陈君宝。 敬一丹问他, 祖父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什么? 陈君宝脱口而出: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 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看似很通俗浅白的一句话, 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看钱标准, 而搞懂了这个标准, 也就明白了陈嘉庚留给陈家 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财富”一曰:勤俭克己。 “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 说起陈嘉庚的故事, 我们都不会陌生, 从小到大, 他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集美, 17岁时,离开故乡, 漂洋过海去到新加坡。 他从米店的学徒开始, 一路打拼, 直到后来有了30多家工厂, 成为东南亚地区 远近闻名的“橡胶大王”。 就是这样一位南洋巨富, 一生勤俭节约, 平日里,身上的现金不超过5块钱, 从来不会在外面乱花一分钱。 他曾说,“个人少费一文, 即为吾家多储一文, 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 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他的生活也极有规律: 早餐是一杯牛奶和三个半生熟鸡蛋, ;晚餐也很简单, 一碗白饭、一碗番薯粥、 一块红豆腐乳而已; 饭后散步半小时, 然后去处理社会工作, 直到夜里12点返家。 陈嘉庚从不穿戴名牌, 除了两三套较好的礼服外, 其他的衣服都穿了很多年, 处处补丁。 堂侄曾回忆说, 他有一件黑色棉背心, 穿了十几年, 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 还舍不得丢掉。 还有两只破旧的小皮箱, 一只提手已经断了, 他便结上麻绳继续用, 另一只箱子的盖皮裂了, 也是简单粘一粘,继续用。 他一生只看过一部电影, 是在新加坡首都戏院看的, 那是一部为筹赈会义演的片子。 他自己的生活简朴, 也要求家人过同样的生活。 陈家有一套老式家具, 用了几十年, 早已破败不堪, 妻子找他要几百块钱想换套新的, 结果被他狠狠责备一顿。 对待子女也是如此。 五子陈国庆15岁在道南学校读书时, 母亲曾给他买了一条领带, 结果遭到了陈嘉庚的严厉批评, 直到他自己工作赚了钱, 才第一次系上了领带。 后来,陈国庆离开学校, 到了陈家的制造厂上班。 上班前一晚,陈嘉庚对他说, 明天自己搭公共汽车去, 不许坐汽车。 陈嘉庚对此的解释是: “父之爱子,实出天性, 人谁不爱其子, 唯别有道德之爱, 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 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实乃害之,非爱之也。” “财富”二曰:慷慨助学。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都要花。” 陈嘉庚一生倾资办学, 按当时的黄金价格估算, 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 超过一亿美元。 1913年春,在陈嘉庚的不懈努力下, 第一所近代化的集美小学 在福建东南海滨建成。 后来,他又增办师范、中学、 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 统称为“集美学校”。 为了招收更多学生, 他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 学宿费均免。 师范生膳费亦免。 各生不拘师、中, 所需被席蚊账, 概由校中供备,以资一律。” 他还奖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 每人每周一斤肉。 如此慷慨供养全体学生, 不但在私立学校中所仅见, 就是公立学校, 也极少能办到。 1919年, 陈嘉庚把家中积存的400万元全部拿出来, 开始兴建厦门大学。 因为他坚信, “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 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在当时的校址上, 怪石林立,荒冢遍布。 陈嘉庚不仅亲自敦促工人清理坟墓, 开采石条, 还就地作为校舍地基和筑墙的材料, 节省不少建筑费。 他也亲自修改美国技师设计的图案, 以降低造价。 1921年,厦门大学落成。 有人评价,陈嘉庚式建筑是 “身穿西装,头戴斗笠”。 因为它的主体是西洋风格, 吸取其通风、透气的优点, 而它的屋顶却是中国式的。 当初厦大新校舍落成后, 曾有人建议用陈嘉庚的名字来命名主楼, 却遭到他的极力反对, 认为命名不应含有私意。 “教育为立国之本, 兴学乃国民天职。” 但是1930年经济危机爆发, 陈嘉庚办学的压力陡然增大。 曾有一家英国银行找到他, 让他承诺不再捐助学校, 就帮其渡过难关。 但陈嘉庚果断地拒绝了。 他说: “宁可变卖大厦, 也要支持厦大。” 他办企业, 就是为了办学校; 如果不办学校了, 那办企业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支撑集美和厦大的开支, 陈嘉庚卖掉了自己的三座别墅。 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 校舍和住宅曾因日本飞机轰炸而毁坏, 陈嘉庚也令先修校舍。 由此, 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声名, 在海内外华人之中广为流传。 直到1937年, 在独立支撑了16年后, 陈嘉庚再也无力支持, 无条件地将厦大献给了政府。 1961年临终之时, 他没有把财产留给子孙后代, 而是将300多万遗产全部捐出, 作为集美学校的校产。 为了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1990年3月11日, 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 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 命名为“陈嘉庚星”。 在《谢谢了,我的家》中, 陈嘉庚的孙子陈君宝说, 捐资助学的事, 如今还在延续。 他们在新加坡有个“陈嘉庚基金”, 虽然没有办法做得像祖父那么大, 但他们一定会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在《陈嘉庚传》的序言中, 有这么一段话: 人生的意义, 关于美德,关于崇高, 关于幸福,关于荣誉,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陈嘉庚说: “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 为社会服务。” 如果说, 勤俭克己,是一种自律; 那么, 慷慨助学,则是一种胸怀。 而陈嘉庚留给子孙们的这些“财富”, 远比几百万宝贵得多。 作者:娟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