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晒参12g,紫苏叶12g,葛根12g,半夏12g,茯苓12g,木香8g,枳壳8g,炙甘草8g,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连6g,丹参15g,苦参10g 病毒性心肌炎是西医诊断病名,传统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传统医学的“ 心悸” 、“ 胸痹” 、“ 温病” 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和脉象的一些描述,如《灵枢· 经脉》日:“ 心中澹澹大动” 、“ 心如悬若饥状” 、“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形象的描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素问· 三部九候论》日:“ 参伍不调者病” ,《灵枢· 根结》日:“ 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 ⋯ 予知短期者,乍数乍疏也。"这些脉象记载与病毒性心肌炎的脉象变化有相似之处。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 心下悸” 、“ 心动悸” 、“ 心中悸” 及“ 惊悸” 等病名,而且对其发病原因作了简要叙述,如“ 见烦悸之兼耶,为阴阳素伤无疑也” ,“ 汗过令人心下悸” 、怔忡有见于心下者⋯ ⋯ 有出于惊恐者⋯⋯有因痰所致者” 等,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有“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提出“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中的炙甘草汤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为本病的治疗开创了先河。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到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温热毒邪侵犯人体,心气受损,复因劳累、情志因素,致心气虚弱、痰浊内停或瘀血阻络,而发为“ 心悸” 、“ 胸痹” 等。温热毒邪由口鼻或肌表而入,肺卫不宣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痛咳嗽等症;热毒不解、逆传心包而见胸闷、心痛;热毒犯心,损伤心气,烧灼心阴而致心气虚弱,心阴不足,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脉律不整;若病久不愈,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尿少水肿、心悸喘促等症。饮食不洁,湿毒之邪由口而入,蕴结肠胃,表现为发热、腹痛、泄泻、恶心呕吐、乏力倦怠等症;湿毒之邪上犯于心,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脉律不整。热毒损气伤阴,而见气阴两虚之证;病久不愈亦可有阴阳两虚的见证,极少数还可引起心阳暴脱而死亡。 本方在参苏饮基础上减去前胡、桔梗、陈皮之辛散,加入银花、连翘、黄连、苦参、丹参组成。方中生晒参益气扶正,紫苏叶、木香、枳壳行气宽中,半夏、茯苓健脾渗湿消痰,银花、连翘、黄连、苦参清热解毒,葛根解热、生津,丹参活血通脉,炙甘草补气安中兼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化痰、清热解毒之功,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