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成果 | 衰竭的心脏不用苦苦等移植啦,沈振亚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WenLongTSG 2018-01-27

荣耀时刻

苏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沈振亚教授团队

完成的项目

“ 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转化的

关键技术研究 ”

获得

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这是苏大附一院自建院以来

首次获得的中华医学科技奖

一等奖奖项!!



6 6 6 6 6 6 6 6 6 6 !!!

各位亲,小编到底要写多少6

才能抒发此时

绵绵不绝的敬佩

和滔滔无边的喜悦呢?

更重要的是

这项研究对持续增加的

1100万冠心病病人、450万心力衰竭病人等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

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患者

带来了福音与希望!



项目解析中.....往下阅读更精彩

1

神奇的干细胞,掀起你的盖头来!


干细胞是来自于人体、具有向不同器官和组织分化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它能够分化为特定的成熟器官细胞,替代原来不健康或已经缺失的细胞,起到修复作用。将干细胞种植到有病变的心脏内,通过干细胞自身分化为有功能的心脏细胞,对原有的坏死心肌组织进行修复,成为一项非常具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给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患者带来了希望。


2

心脏辣么复杂,我们的干细胞如何适用不同的心脏疾病?


如果把心脏比做土壤,移植的干细胞就好比是种子,种子好不好,决定了种植下去能不能长成我们所需要的心脏细胞。

以前的干细胞移植大多采用混合的骨髓干细胞,细胞成分复杂,真正发挥作用的细胞很少,且不同的细胞之间再生能力、旁分泌活性物质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项目组通过对干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移植后在心肌内分化成心肌细胞能力最强、对心脏修复能力最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用该亚群作为种子细胞移植到心梗心脏后,获得了比混合细胞提高2.39倍的治疗效果;

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一种囊泡(称为干细胞外泌体),和我们分离获取的心脏干细胞一起移植入心脏内,因外泌体内含有大量能促进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和增强干细胞存活的因子,和心脏干细胞一起移植后起到了协同促进作用,增加了单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所以我们创建了一种叫细胞组合移植的新概念

为了让移植入心脏的干细胞活性更强,更能适应心脏病心肌缺血缺氧的微环境,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应用生物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来预处理移植的干细胞,提高了它们对缺氧耐受和修复心肌的能力。



3

如此珍贵滴干细胞,请不要被血流带走!


项目组创建了多种提高干细胞在心脏内的滞留与存活的技术!

对于急性心梗,我们发现最适宜干细胞治疗的移植时间是心梗后2-4周,因为此时心肌组织因为心梗导致的心肌炎症反应开始消退,无功能的疤痕组织尚未形成。但对于心梗患者,往往等不到2-4周这么久的时间,心脏功能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需要早期治疗。心梗早期心肌炎症环境并不适宜于干细胞的生存,此时直接移植将导致大量的干细胞死亡,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创建了在心梗急性期对心肌微环境进行重塑的技术,即利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移植干细胞之前预先对心脏进行预先处理,类似在播种之前先对土壤进行充分的供肥一样。外泌体中多种抗炎促血管新生的因子,使心脏微环境炎症反应降低,微循环血供改善,再进行干细胞移植,细胞得到充足的供血供氧,存活率大大提高,有利于其发挥心脏修复的功能。

项目组还自主发明了一种可降解的生物水凝胶,研究发现,这种水凝胶注射到心梗区域后,本身就能够减轻心梗后瘢痕化的程度。我们将这种水凝胶包裹干细胞一起直接注射到心梗区域,使得干细胞既不会迅速随血流流失到心脏以外,又能通过水凝胶的包裹功能使干细胞在心梗区域内存活并发挥功能。

最后,针对需要搭桥的陈旧性心梗病人,我们使用了在心脏停跳下冠脉搭桥时,将干细胞悬液从桥血管注入病人冠脉中的移植方法。因为心脏是停跳状态,因此注射的干细胞有较充分的时间存留在心脏组织中,不像在心脏搏动情况下会迅速被冠脉的血流冲走。搭桥恢复了心肌的供血,干细胞提供了坏死心肌组织修复的可能,研究表明,这种联合的方法比单纯搭桥的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4

这么赞的技术,临床实践怎么样?


在上述技术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我们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干细胞应用进行了改良,包括根据病种有目的地选择种子细胞,选择合适病人,利用规范化的移植方法,对临床上三类心血管疾病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重症瓣膜病需外科手术)进行了干细胞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共完成了135例次的干细胞移植,83.3%的病人移植干细胞前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提高。

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应用,我们在2012年完成了当时国家药监局唯一批准的干细胞治疗心梗的临床试验。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建立了一套干细胞如何培养、如何选择病人、如何移植干细胞、移植后如何检测心功能变化,如何评价干细胞疗效等技术方案,这套方案写入了2015年中华医学会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的专家共识,成为国内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疾病的规范化指南



沈振亚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10余年研究

建立了一系列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

为推动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个“吃螃蟹”的患者

35岁的常熟小伙子王某,因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衰住到心血管外科病房等待心脏移植,每天需要大量的强心利尿药物才能勉强维持心脏功能状态,因为迟迟等不到供体,我们给他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治疗。采用在DSA下经冠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周,王某感觉胸闷气喘的主观症状明显减轻,尿量也增加了,利尿剂的使用量也减少了,心超结果提示心脏的泵血指数从22.9%上升到34.8%(正常人50-60%以上)。活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状态最佳的时候可以自行从当时苏州十梓街医院病房缓慢步行到观前街。


项目成果展示,亲,请准备你的大拇指!

成果一:发明了一系列专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种子细胞制备技术

成果二:创建了多种提高干细胞在心脏内的滞留与存活的技术,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后流失、在恶劣心肌微环境下细胞存活少的难题

成果三:率先在国内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临床,并通过临床研究建立了一套干细胞临床引用的技术规范



苏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

诊疗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上世纪60年代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

70年代末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000年开展成人原位心脏移植

2008年开展大血管复合技术

2015年首创了用于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改良Debranch技术

2014年在全国首先开展升主动脉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

2017年开展了全国首例J-Valve上市后的经心尖TAVI


目前,各种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如重症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手术、重症冠心病手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均常规开展,并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形成了大血管疾病复合技术、微创心脏外科技术、重症心脏病综合治疗技术等技术特色。


心脏大血管外科供稿

编辑、审核:党委办公室

天惹噜!沈振亚教授带领的团队好厉害!快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