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北榜案”中皇权与法律的考量

 songsgt 2018-01-27

        原题:“南北榜案”中皇权与法律的考量

        在明朝洪武年间,科举场上发生一起舞弊大案,史称“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案中有案,悬念迭生,扑朔迷离,最后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阅卷定案,此案才落下帷幕。而这一案件并非一起纯粹的科举舞弊案,而是朱元璋借此笼络北方士子,巩固统治地位,置法律的公平公正于不顾,大兴冤狱,滥杀无辜。主考官刘三吾等一干人成了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惊天大案引发举子“学潮”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了“南北榜案”,即著名的刘三吾科举案,又称“春夏榜案”。

        据《明史》记载,刘三吾,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刘三吾曾在广西躲避战乱,明朝军队攻下广西,才返归茶陵。洪武十八年,刘三吾被召到京城,这时他已七十三岁了,因上奏对答甚合旨意,被授官左赞善(掌记注、撰文之事。——编者注),积功升迁任翰林学士。当时天下刚平定,典章制度缺少。皇帝迫切希望制定礼乐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儒生纷纷去世,这时才轮到刘三吾,皇上十分高兴。全部礼仪制度及三场考试选取士人的方法多由刘三吾修改审定。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天,礼部会试,朱元璋任命德高望重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刘三吾被皇帝钦点,也是受宠若惊,耄耋之年能担此大任,为国家选拔人才,既心怀感激,又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召集考官开会,研究制定考试程序、考场纪律、阅卷标准,约法三章,绝不能营私舞弊,以报效皇上的信任。在考试期间,刘三吾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亲自去考场监考。会试前后,很多亲戚朋友、同窗故旧,甚至朝中大员,还有一些皇亲国戚,打招呼、递条子、请客送礼,想让刘主考网开一面,多加关照,可是都被刘三吾拒之门外。

        会试一结束,刘三吾亲自主持阅卷,严格按照阅卷标准,一字一句斟酌推敲,生怕出了差错。凡是被录取的卷子,都要再阅一遍,核实无误之后,张榜公布。

        发榜那天,在着急等待中的举子们纷纷前来观榜,也有不少群众围观看热闹。江西泰和人宋琮名列榜首,共录取51人。一个细心的举子发现,榜上的51人全都是南方考生,北方举子全部名落孙山。经他这么一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这么回事。这时突然有人说:“这次主考官是湖南人,其它考官大多也是南方人,这里肯定有幕后交易。”于是人们议论纷纷,南方人偏向南方人,把南方人录取了,把北方人全都耍了。北方的举子们群情激奋,他们成群结队来到礼部请愿上访,要求主考官作出解释。围观的群众也看不下去,纷纷加入抗议的队伍,要求政府给个答复。抗议、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游行请愿的队伍也越聚越多。礼部的官员怕出现骚乱,要求兵部派兵维稳,控制局面进一步扩大。

        眼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北方的举子们更是义愤填膺,他们联名写御状,向朱元璋告发主考官刘三吾徇私舞弊,有意拔擢其乡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元璋接到告状信后,大为震怒。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年轻时受尽了官吏的压榨,因此眼里容不了沙子,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平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徇私舞弊。他下令:“一定彻查此事,弄个水落石出,该处理谁就处理谁,绝不姑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他亲自召见刘三吾,询问情况。刘三吾将这次科举考试的筹备、建立的规章制度、考试监考和阅卷评卷过程详细地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朱元璋听了,确实没有什么漏洞,他问道:“榜上的51人全部是南方人,你不觉得蹊跷和可疑吗?”刘三吾答道:“皇上,试卷都是密封的,看不到考生的名字和地址,确实是按照文章的好坏而定的。”“那北方人为什么一个都没被录取呢?难道他们全部都是笨蛋?”朱元璋又问道。“陛下,这事也不难理解,元朝鞑子一直统治着北方,实行高压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文人士子们更是苦不堪言,受尽了鞑子们的摧残,哪里还有读书的时间和环境,这可能就是北方举子没有上榜的原因。”刘三吾恭恭敬敬地分析道。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分析,也感觉到有些道理,不禁长叹道:“这对北方人太不公平了,我一定给北方举子们还一个公道。”说罢,他摆摆手,让刘三吾退下。

        刘三吾的解释,并没有打消朱元璋的疑虑,他决定另起炉灶,重新复核。于是,朱元璋传下圣旨,急召翰林院侍讲张信进宫,命令他带领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等人,在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士子上榜。

        张信,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张信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经常直谏朝政得失。有一次,明太祖传旨诸王子各抄诗一首御览,张信授意韩王书写杜甫无题诗“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上呈,太祖览后不悦,由此记恨张信。

        这次和张信一起复阅试卷的有六七位翰林、侍讲。张信向几位同僚说:“北方举人闹事、告御状,主要是对这次科举考试的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南方考官偏向南方举子,觉得此次考试录用的结果不公正。所以我们要认真阅卷,不能把好文章埋没了,做到公平公正。”并且制定了三条规定:凡参加复核的考官阅卷期间一律不准回家;不许与任何人接触来往;不准把阅卷的消息泄漏出去。如有违犯,将严加惩办。

        在复卷过程中,有的同僚给张信建议:皇帝这次生气,主要是因为没有北方考生上榜,不如更换几名考生,选择成绩较好的北方举子上榜,以迎合朱元璋的旨意。张信不同意,坚持以实际成绩决定是否上榜,不受任何人的干扰。

        张信阅卷后认为刘三吾没有徇私舞弊,所取正确,坚持秉公,维持原取。他向朱元璋汇报说:“臣认真复阅了所有试卷,北方考生的文章确实不如南方考生写得好,不仅如此,有的考生在用词上还犯了禁忌。看来刘大人是公正的,没有暗箱操作、营私舞弊行为。”并说,“科举考试应该以文章定优劣,以成绩排名次,这是历朝历代科考的惯例,不应有地域照顾。”朱元璋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认为张信没有领会自己的指示和意图。

        就在此时,朱元璋又接到举报,举报人告发张信等人是受了刘三吾等人的嘱托,暗中互相勾结,在复阅试卷中做了手脚,并且故意选择低劣的试卷呈报给皇上御览。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案中有案。朱元璋看了御状后,更加震惊、气愤,他决定亲自处理这起大案。

        皇权与法律孰重孰轻?

        明王朝建立之初,元朝残余势力退往长城以外,但是时常兴风作浪,袭扰北方边境,明朝也多次大规模征调军队出塞讨伐,但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方长期处在蒙古人的高压统治之下,人心涣散,北方士大夫们对明王朝的统治一直观望徘徊。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他是从全局和稳定的角度考虑问题,是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衡量这件事情。当时,用科举的手段收伏北方士子之心乃是当务之急。而刘三吾、张信等人缺乏政治头脑,所以没能理解朱元璋用心良苦,以致“躺着中枪”。

        在巩固皇权统治和法律公平正义的天平上,朱元璋选择了前者,牺牲了后者,他认为必须用强硬手段处理这起“科场舞弊案”,下令刑部立即把张信、刘三吾以及所有考官逮捕入狱,严加追问。并下旨礼部,将这次考试的试卷全部呈报上来,由皇帝亲自审阅,定下上榜名次。

        刑部在严刑逼供下终于搞出了一个600多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的名单及证词。朱元璋竟然称考官及先前负责调查之人与十几年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有牵连,于是作出了决定: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试官20多人,全部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发配充军戍边。所选51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受牵连者不下千人。在封建皇权的统治下,法律与政治的碰撞,显然苍白无力。

        朱元璋命翰林儒臣在落第的试卷中选择文章优秀者61人,重新廷试,结果韩克忠状元及第。这61人全为北方举子,竟无南方一人,所以又称北榜(夏榜)。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于洪熙元年(1425年)设立南北卷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至此,科场史上的第一舞弊案落下帷幕。

        文:郑学富(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委宣传部)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8/1/19 16:41:59
来源:法治快车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