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何将“南北榜案”炮制成冤案?这次我“站”朱元璋这边

 徐润秋nlxepzt1 2022-03-05

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合称为明初四大案。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亲手缔造的四大案件,累积超过10万人被杀,不仅让朱元璋背负“诛杀功臣”的恶名,也对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章图片1

蓝玉案

除了这著名的四大案,朱元璋晚年期间还因一场科举考试,再次炮制了一起冤案。四大案冤不冤?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从朱元璋残酷的手段和牵连规模来看,四大案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冤。然而因科举考试引发的“南北榜案”却是一桩实实在在的大冤案,但这次我个人“站”在朱元璋这边!

明朝科举“舞弊”事件,朱元璋再次举起屠刀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太祖朱元璋钦点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最终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fǔ)为状元﹑尹昌隆为榜眼,刘仕谔为探花。因为此次上榜录取的51人全部为南方士子,故而又称南榜。

文章图片2

贡院放榜

这种南方士子史无前例地包揽上榜,引发了北方落榜举子的强烈不满和质疑。他们状告主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收受贿赂、搞“地域歧视”,偏袒南方士子。

最终此事愈演愈烈,朱元璋下令彻查,成立了以侍读张信为首,包括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在内等12人为“调查小组”,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文章图片3

朱元璋

然后调查结果再次令人瞠目结舌,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简单来说,调查结果表明,此次被录取的南方士子都是真才实学,主考官没有徇私舞弊。

这个结果不仅让朱元璋大为诧异,更是引发了北方举子们的再次集体抗议,包括朝中北方籍官员们也纷纷提出质疑,要求重新调查,并对相关涉案官员进行严惩。

朱元璋大为震怒,为了平息事端,将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定为“蓝玉余党”,刘三吾被发配西北。其他涉案官员除戴彝和尹昌隆免罪外,尽皆受到严惩。其中“调查小组”组长张信被凌迟处死,新科状元陈安阝被车裂,其余也都被发配流放。

文章图片4

朱元璋大杀功臣

同年六月,朱元璋又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因为所录61人全是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经过此次的“南北榜案”,科举考试不再以全国统一的形式录取,而是南北分开各录取一定比例的形式延续下来。

“南北榜案”到底冤不冤?

先说结论:冤案!这绝对是冤案。具体理由分析如下:

一、朱元璋高度重视,主考官刘三吾“有口皆碑”。

洪武三十年的这场科举考试,是朱元璋在位期间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或许冥冥中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朱元璋对此次的科举考试格外重视。对于主考官的人选也是深思熟虑很久之后才定下,这个是就是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刘三吾。

文章图片5

大儒刘三吾

“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刘三吾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儒,不仅为人慷慨正直,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坚定立场,且大公无私,廉洁奉公,是当之无愧的士族领袖。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元璋钦点刘三吾为主考官也是对他有着绝对的信任。

二、科举作弊难度高,集体作弊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明代科举采用糊名制,因此阅卷考官根本不知道考生的名字、籍贯。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没有办法作弊的。一般来说,如果要作弊,那么必须提前在卷子里使用约定好的词句组合。但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如果使用常用的词句组合很容易造成误判,所以这类组合必须要特殊和冷门。

文章图片6

科举作弊

那么问题又来了。因为考题本身却又往往是秘密封存,到考试的时候才发布。那意味着这个特殊、冷门的词句组合要有一定的通用性,否则可能根本就用不上。如果生搬硬套,使得文章最基本的通顺都达不到,或者牛头不对马嘴,哪怕主考官知道你的身份,也无法配合你作弊。毕竟,最终录取的文章都会被编集成册,类似现代的《高考满分作文》一样,广为流传,是不是真才实学一看就知道。贿赂几个考官或许容易,但想要蒙蔽天下所有读书人的眼睛根本没有可能。

文章图片7

考官阅卷

退一步说,即便成功套上了事先约定好的词句组合,那也是小概率事件。一个两个或许还有可能,全部51个,那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三、“调查小组”为朱元璋钦点,新科前三甲在列。

如果说朱元璋对于刘三吾等考官真的心存疑虑,那么他钦点的“调查小组”人员就必然是他信得过的。让自己不信任的人去调查另一批自己不信任的人,这调查结果自己能信吗?调查的意义又何在呢?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把新科前三甲都放进了“调查小组”,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朱元璋对于这三人的才学水平是认可的,变相地表明他对于刘三吾等人其实是信任的。所谓调查,只不过是为了平息舆论压力、平衡北方举子和官员心理的一个必要举措。

文章图片8

南北榜案

朱元璋既表达了对主考官刘三吾等人的绝对信任,又认可了新科前三甲的才学水平,无疑表明了他对这次科举考试的真实态度。朱元璋内心是认可的,只是这个结果太过“显眼”,需要加以平衡,修饰一下。

明知是冤案,朱元璋为何要大开杀戒?

既然朱元璋把这次科举考试给定了性,为何最终会演变成一场惨案呢?

1、南北政治平衡可以倾斜,但不能打破。

朱元璋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皇帝,通过科举取士,让不同的地区都在朝廷内有代言人,既是维护国家公平的应有之义,也可以防止朝臣结党营私。

文章图片9

朱元璋

说白了,这是一种朝堂之上的南北政治平衡。不能因为朱元璋是南方人,是从南到北统一的皇帝,因此就完全倒向南方人。加上北方长期深受蒙元的统治和影响,对于大明朝的归属感还不够。如果真的差别对待,不是直接将那些本就对蒙元心存幻想的人推出去吗?那北方还要不要了,大明还算不算南北统一的国家了?

“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必须要考虑这一点。因此,即便内心已经默认了此次科举考试的录取结果,他还是提出了“增录北方举子”的要求,目的就是平息北方举子及官员们的“怨气”,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期望!

2、南方文官集团公然挑战皇权?

很多人认为此次科举考试录取结果会出现这种局面,其实是一场由南方文官集团联合起来公然挑战皇权的表现,也是对年老朱元璋的一种试探。

文章图片10

明朝文官集团

此前洪武年间多次科举考试,录取结果虽然都是“南多北少”,但出现“一边倒”、“剃光头”还是第一次。但概率小并不代表不可能发生,朱元璋已经将这次科举考试录取结果“默认”为极端小概率事件。因为单从调查结果来看,似乎找不出刘三吾等人受贿作弊的证据,但调查小组12名成员却有10位成员公然“违抗”了朱元璋的旨意。

朱元璋在要求彻查时,明确要求增录北方举子。但仅有戴彝和尹昌隆两人在复核试卷后,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时南方士子整体学术水平高于北方士子,同样也让朱元璋洞察到南方文官集团联合对抗皇权的味道。

皇太孙朱允炆已经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朱允炆的性格不仅朱元璋清楚,满朝文武大臣们也都明白。一旦朱允炆继位,文臣集团的“春天”必将来临。相较于北方,朱允炆是明显的“亲南派”,南方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是大势所趋。此时,他们联合起来公然挑战皇权,无疑是一个大胆尝试,一旦成功就彻底定下了未来大明朝堂的“基调”。

文章图片11

朱允炆

3、朱元璋用“鲜血”破局,皇权不被皇权所束缚。

此次的科举选拔考试从主考官的任命、考官的阅卷、录取名单的确认,再到复查阅卷、确认录取结果等一系列环节,全部严格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进行。换句话说,他们都是遵从朱元璋制定的规则在做事。即便后来朱元璋要求增录北方士子,那也要遵循“择优录取”的前提要求。

这里就有一个严重的原则性问题。在遵从皇权的前提条件下,复查的官员们以“择优录取”的原则“合法”限制了朱元璋要求的“增录北方士子”的要求。通俗点讲,朱元璋“增录北方士子”的旨意没有被执行,原因在于朱元璋的另一道“旨意”,那就是既有的“择优录取”的科举选拔制度。

如果朱元璋默许了这次的录取结果,那么皇权就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了。只要官员们翻出皇帝以前说过的话,对症下药,就可以合理合法地限制住皇权。

文章图片12

朱元璋

皇权受限制,那皇帝还是皇帝吗?如果朱元璋都无法打破这个“局”,朱允炆可以吗?后世的子孙可以吗?因此,朱元璋必须“破局”。与文官们争辩道理是非,相信即便是朱元璋也不一定能争赢,落败的可能性极高。唯有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告诉这些官员们,你们是错的!

朱元璋还特意增设了一次“北榜”,目的就是清晰地告诉那些意图分化南北,暗自打着“小算盘”的人明白,皇权不可挑战是底线,一旦触碰底线,下场只有一个死!

文章图片13

北榜

最后的话

“南北榜案”的发生,表面上是由于南北学术水平差异,暴露出南北政治格局不平衡等问题。在我看来,你甚至可以直接将它认定为科举作弊案件!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朱元璋从这次科举考试中看到了限制、甚至颠覆皇权的重大隐患。朱元璋的解决方法虽然血腥暴力,但考虑到朱元璋当时的年龄、身体原因、朝政局势等众多因素,无疑是最有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