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青岛城市文化

 晶晶7890 2018-01-27
东西文化交融塑造时尚青岛
    作为一种城市化现象,青岛城市化的经验在20世纪初期远远超过当时中国其它城市。从文化发展角度观察,青岛早期城市开发极富开拓创新精神,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异域文化与地域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互发生作用,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并且深刻影响了青岛发展的方向、格局和精神面貌。 
传统与本土文化的孤独坚守 
    德国租借地期间,大量流民进入城市,在租借地主流文化之外,本土传统娱乐与市井文化始终顽强生存着。李明认为,“青岛城市化早期的传统娱乐与市井文化,在今天的劈柴院最具代表,以台东镇、劈柴院、李村的说书场、地摊、茶社代表了青岛传统市井文化,传承延续了中华文化,保持了本土文化的精神面貌。”“传统娱乐和市井文化与新城市文化相互交融”是他对青岛早期城市中市井文化存在形态的评价。在辛亥革命之前,已经有少量精英知识分子进入青岛,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1909年10月5日青岛高等学堂开学,成为了重要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 
    辛亥革命导致一大批具有保守主义文化倾向的前清官员陆续到达青岛,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诸如周馥、徐世光、杨度、于式枚、刘廷琛这样一些流亡者的涌入,“孤独”是李明对当时寓居青岛的传统文化卫道者的概括,“在青岛这个没有围墙的流亡政治避难所中,尽管几乎所有的时尚玩意都不难看到,但在这些知识人士释放着酒气的长衫里面,包裹着的却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体味的文化孤独。 ”在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和纯洁,是维护精神家园的完整性、抵抗异族文化扩大化的首要任务。 
欧洲文化、时尚的强势融入 
    德国租借地时代的青岛,以社会化形态呈现的公共文化,充满了割裂、矛盾和差异性。李明在研究中发现,在欧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它们相互交汇,但大多时候它们是互不信任和抵触的。单一的德国文化以及其社会化扩散,在青岛城市化初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认为,“青岛中西文化的部分融通,从单一到多元转化的文化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彼此妥协和避让的过程。 ” 
    从数量上看,以德国文化为主体的欧洲文化扩散系统,始终是租借地的文化主流,1898年后以欧洲文化为主的城市休闲生活方式,诸如啤酒、咖啡、郊游、野餐、帆船、时髦穿着、社交中的女士优先等,对青岛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纵向和横向上的文化融汇交织,造就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品质。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富有亲和力和包容性,崇尚民主、和平、公平、健康等,是青岛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青岛最早的城市文化和大众时尚的传播,是通过一些欧洲移民机构完成的。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殖民协会、日尔曼人协会,登山、邮票、海军、工业、技术、美术及学术协会,各种社交、运动、高尔夫球及曲棍球、汽车、帆船俱乐部和游客会、彩票会等广泛开展,这些协会和俱乐部通过活动,将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时尚文化中最新的资讯和潮流带入这个新兴港口城市,并逐渐形成流行风尚。 
    欧洲文化在青岛的强势融入,在李明看来今天正好可以转换成青岛对外文化交流的利用点,“青岛毕竟有过一段欧洲殖民的历史,这在客观上也使得青岛的文化与交流有一种积极外向形态,青岛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相比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与事物,青岛当下的对外文化交流,可加以发掘和利用青岛的丰富外国资源,这个点也是与外国,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契合点。 ” 
将青岛文化推向西方 
    在以德国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强势融入青岛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守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文化在青岛的单向传播。在青岛百科全书和青岛自述文学史总纂者赵夫青看来,“一方面西方文明在青岛广为传播,卫礼贤等人将西方现代文明用著述和讲述的形式,使之‘自西徂东’;另一方面,东方文明也经过青岛传播到欧洲,他们将东方古代文明用译介的形式,使之‘东学西渐’”。 
    卫礼贤在德国人占领青岛第二年作为传教士来到这里,在青岛,他主要的工作是建立礼贤书院,也就是现在的青岛第九中学,向中国孩子传递西方的科学知识。此外,他还学习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卫礼贤在青岛成立了一个 “尊孔学社”,翻译了《易经》《孟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据李明考据,"卫礼贤在崂山接触到了道教,回德国后他将《太乙金华宗旨》翻译成德文,取名为《金丹的秘密》。 “在李明看来,"卫礼贤尽管是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但是他最终却以孔子信徒的身份回到德国。 ”1925年11月4日,卫礼贤在法兰克福建立了德国第一个“中国学社”,中国学社致力于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古典著作推向了德国民间。 ”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也为德国人了解。 
    青岛文化一直有一脉精英文化,无论像是辜鸿铭这样旅居青岛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还是像卫礼贤这种欧洲传教士或殖民者,抑或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纷至沓来的一批文化名人,李明认为他们都构成了青岛文化中的“阳春白雪”,对当下青岛对外文化交流有着启示意义,“在二十世纪前期,青岛的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于全国,与国际并轨,现在打造国际化的青岛,时尚化的市南,需要我们重拾与发扬这种精英文化、先进文化的血脉。 ” 
名家荟萃 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福地 
    青岛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名家荟萃之地,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作为租借地的青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中国当时相对安适的区域,因此这里成为了晚清遗老遗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驻足与生活之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逼近与爆发、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更有一大批文、艺、科、教名家云集青岛,对青岛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每每被岛城专家与学者所吟咏和想象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所呈现的风云际会的人文鼎盛。在青岛百科全书和青岛自述文学史总纂者赵夫青看来,那个年代青岛的文学基本是依托学校开展的。 1930年,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则受聘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在青岛,梁实秋开始了他一生中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的翻译工作;闻一多全面铺开对整个唐诗的研究,除完成《说杜丛抄》外,还撰写《全唐诗人小传》。 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国文系任教,期间他创作了 《泥涂》、《阿黑小史》等3部中篇小说,《从文自传》等3篇长篇传记。 1934年,中国电影开拓者洪深接替离职的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在青期间致力于开拓山大的戏剧事业,带动了岛城话剧运动的发展。同年8月,老舍来青。老舍写抒情散文是极少见到的,但在青岛却写了名篇 《五月的青岛》。1934年,萧军与萧红,搭日轮“大连丸”号抵青,当年他们分别写就了《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从福山路、到鱼山路、再至观海二路……从洪深、王献唐、老舍、梁实秋,到沈从文、萧军、萧红、王统照、闻一多……一批文学精英在这里耕耘,许多轰动文坛的巨制名篇在这里诞生。抗战胜利后,青岛文坛一扫沦陷期的死寂,活力爆发。赵夫青认为,“与三十年代不同,四十年代青岛文学的繁荣基本以王统照、鲁丁等本土作家为主体,诗歌最为活跃。 ”青岛本土文学的繁荣,自然引来文水、南冥、李瑛等外埠作家加入,国立山东大学又在青岛复校,“这些都为青岛文学的发展注入强大能量,夯厚了青岛文坛的基石。 ”青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福地。 
为青岛文艺科技打下基础 
作为文化发展福地的青岛,闪耀的群星为青岛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青岛的文化、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青岛已成为现代文人墨客、教育家和科学研究人员群英荟萃的地方,这些著名作家与学者在青岛的创作与学术活动为青岛的人文留下丰厚的资本。青岛城市化与人文思想史研究者李明认为,“当时青岛城市文化的地位,成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重庆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也为青岛后来的文化和科技建设奠定了基础,”著名戏剧家宋春舫不仅在青创办了第一家私人图书馆,还与天文学家蒋丙然创办了当时亚洲第一家水族馆及青岛天文、海洋研究机构。李明一直认为,“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 
    青岛进入城市化之后的一百年,一代代的知识分子与具有专业技能的新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为城市精神与都市文化的确立,贡献了巨大的智慧力量。散文诗人耿林莽、水彩画家晏文正、摄影家张秉山、文史学家鲁海、表演艺术家邵宏来、教育家李行杰……他们用自己不间断地追求文明的一生,证明了对城市的情感,对时代的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