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老龄委曾对全市7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美国研究人员也曾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巧的是,中外两国研究者都发现: 寿星们的饮食、习惯、养生方法等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对百岁寿星进行梳理后,寿星们只有一个共性:乐观! 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变得乐观呢? 内心有爱、尊重知识者容易长寿 鄄城县的张存合老人以115岁高龄名列第2名。张存合老人一生乐观向上、平易近人,虽已是百岁高龄,但头脑灵活、思维清晰,脸上老年斑都很少看到,就像70多岁的老人。 很多人都好奇,张存合到底有什么长寿的法宝呢? 问起张存合老人的长寿秘诀,他的女儿张爱芝说:“他有个好心态,总是宽容待人。”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不可避免。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很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而学会宽容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101岁的陈同寿也说,自己从不生气,读书人没有什么看不开。陈同寿的乐观都是从书里学来的,“我什么书都读,经常让晚辈推荐书单”。 在陈同寿看来,乐观的老人连睡觉都香甜,想得少就不会失眠,“我每天睡前洗澡,看书把身心放松一下,然后心无旁骛地进入梦乡”。 尊重师道和知识,可以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和安定。 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者容易长寿 一位94岁的老人,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看上去就像60岁出头。问他长寿秘诀,吃什么补品,做什么运动,他笑了笑说:“我只有两句话,叫做‘有说有笑,没心没肺。” “没心没肺”指的是心胸开阔,小事糊涂。“有说有笑”指的是乐观开朗,有事不憋在心里。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不烦恼,不生气,不用血压计”。可见,小心眼、爱生气是长寿的一大心理障碍。所以说,做人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心胸宽一点。 “没心没肺,有说有笑”的人,他们很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生活张弛有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所以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几率最高。 多跟乐观爱笑的人在一起,积极的情绪能够传染。 另外,运动能让人变得活泼开朗,增加社交可能性。为提醒自己坚持,可在门口放一双运动鞋。 而对于因病消极的情况,可以这样助其乐观起来:
内心有坚定的康复信念者容易长寿 江苏扬州100岁的孙瑞英在50岁时就被查出宫颈癌晚期,95岁还做了次大手术,她完全没把病放心上,每天仍旧吃早茶,逛花鸟市场,去菜场和老朋友们聊天。 所以,影响寿命的心理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心。 担心是一种诅咒,要把担心换成信心,关心。 关心是有形的保护,信心是无形的保佑。如果家里有人生病,我们要给予病人祝福与信心。 所以很多人的病变好,不是别人帮助了他,不是别人改变了他,是别人给他加强了心念,是病人的心念改变了命运。
老人长期独处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朋友圈广的人平均延寿7年。 所以,即使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总憋在家里,要努力扩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试着主动向素未谋面的邻居问好。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如同人在山间呼喊发出的回声。 你善回声则善,你恶回声则恶。有些人人际关系差,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 有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付出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有信仰且食素者更容易长寿 著名居士许哲,英文名字是德蕾莎 (Teresa) ,梵文名字是爱人 (Prema) ,出生于中国汕头,自小茹素,27岁上小学,47岁学护理,67岁独立创办养老病院,69岁学瑜伽,90岁学佛,100岁用功学中文,101岁皈依佛门。 被新加坡人视为“国宝”,是当时女性华人中皈依佛门的最年长者。 素食主义的她,日食一餐,基本上是吃生机蔬果。如果食物需要烹调,也不猛火煮食,以免养分丧失。 她的饮食很简单,吃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时青菜用水烫过,不煮不炒,不加油、盐,切了就吃。晚餐若不饿就不吃。 她也不喝茶、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吃糖、不吃菇蕈类食物。因为酒、茶和咖啡会刺激神经,糖和菇蕈类是惰性食物,影响静坐。 除了清静饮食,每天的静坐、瑜珈、散步,也是她的长寿秘方。 每天清晨四时起床,起床后先静坐一两个小时,让身体进入绝对的安宁;之后再做瑜珈,保持身心的柔软。 瑜珈之后是散步,与大地亲近。散步后,她会想想今天有什么事要做,开始一天的行程。如果没事,她就看书,活到老学到老的她,总是透过书籍不断吸收知识。 爱国者容易长寿 上图中间者为张玉华,2017年9月10日凌晨2时37分,他是101岁的长寿开国少将。 他23岁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曾参加过胶东抗日第一仗——雷神庙战斗。 此后,他参加了14年抗战,解放战争中的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战争中他三次身负重伤,还有一颗子弹在他体内残存77年。他曾写“后事留言”说,“离世后可取出他体内的那颗子弹,装在瓶子里留给后人,作为‘不忘过去’的纪念物”。 他说:“我活着为人民,我的后事也要为人民着想,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去做于死者无益、于活者有损的事。” 他生前多次说,他的心中有3个妈妈,第一个是他的生母,第二个是养育他的人民,第三个是培育他成长的党。 对第一个妈妈,他非常孝敬她。对第二个妈妈,他永远也报答不了,但只要他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做事情。 对第三个妈妈,他的信念是,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老将军还特意立嘱,“我的后代,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 张玉华老将军走了,留下了一份平平凡凡、安安静静为理想奋斗的传承,留下了一个从从容容、坦坦荡荡为事业奉献的典范,留下了一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力量。 爱国的力量一直支撑着老先生内心的正能量持续不断燃烧。 当然,影响健康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内容,让自己变得乐观的方法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多一份舒心坦荡,少一分忧虑不安,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好自己的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