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贤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的作品从不追求富丽堂皇。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那个闹饥荒的七八十年代里,初中就早早地退了学,并为生计四处奔波着,知识面窄和身无一技之长使得生存成为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后来谋得一份在建筑工地的工作,每天与建筑石材打交道,这成了他与石头结缘的开始。 虽然这份工作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但极其枯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种动作,就像深处樊笼中的鸟儿,使他变得更加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 在闽南的寺庙门前,大多都有石狮雕像,郑明忠对石狮嘴里的石球起了好奇心,这个石球在石狮子嘴里怎么抠都抠不出来,当时又是怎么镶嵌进去的呢? 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研究石狮子,于是他在路边捡来泥巴捏成小狮子雕像或者其他造型,自个儿锻炼造型的塑造能力,后来慢慢收集一些石头,自学雕刻小石狮子,本来当成一种兴趣在玩,没想到在一次偶然机会,一个商人看中了他雕刻的小石狮摆件,并帮他以两百多一对的价钱出售,这让郑明忠喜出望外。于是他干脆去一家专门雕刻石狮子的工厂,扎实自己的雕刻技艺。 甚至在18岁那年,他开了一家石雕工厂,不幸的是工厂在不久就倒闭了,还欠了一屁股债,贫穷潦倒的他住进了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努力工作、省吃俭用慢慢将债务还清。那段“黑暗”的历史使得他对生活的不易更“刻骨铭心”。 生活也许起起落落,不变的是热爱雕刻的心。 他研究起了各种类型的石雕,自己琢磨着如何雕刻石狮、荷花、佛像、人物等等,渐渐地在惠安石雕界有了小小的名气。 八年前的一次石雕展上,郑明忠对荷叶的雕刻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的赏识,后来,他与陈礼忠结为师缘,并得到老师陈礼忠的点拨和指导,创作风格上更多元化。 陈礼忠“石无贵贱,石艺为上”的精神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郑明忠;另一方面,郑明忠要求自己在艺术雕刻创作上具备一种开拓精神,保留自己的个性灵魂和独有的雕刻艺术风格,他认为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郑明忠将雕刻艺术应用在石茶台上,赋予石茶盘更高的艺术价值,让雕刻艺术从高堂庙宇进入千家万户,郑明忠认为,被世人珍爱并物尽其用永远是一件器皿最好的归宿。 2015年郑明忠的三件石茶盘雕刻艺术作品:《云水间系列三·游心》 、《云水间系列四·心路》和《留得枯荷听雨声》入选国家博物馆展览! 《云水间系列三·游心》 《云水间系列四·心路》 《留得枯荷听雨声》 《云水间系列四·心路》 《静寂·冥想的天空》 郑明忠其他雕刻作品展示及赏析: 作品:《释迦摩尼》 作品:《不染》 作品:《达摩》 作品:《海滨幻影》 作品:《金秋恋》 作品:《孔子》 作品:《梅石赞》 作品:《呢喃》 作品:《自在幽塘》 他认为:雕刻艺术家手中的刻刀,犹如兵家手中的刀剑,只有汲取古今中外的养分,而后自成一家,静心创新,方能渐入佳境。 郑明忠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 国家一级 / 高级技师 惠安县雕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惠安县郑明忠雕艺大师工作室艺术总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