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规定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

 方远图书馆 2018-01-28

     现代所谓一日24小时,源于古人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等分一昼夜,即把一日等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刚好是现代的两个小时。小时即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古人辨别时间的工具是日晷。如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日晷,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中竖铜针,依靠影子来辨识时间。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或为探索宇宙,或为指导农业生产,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天文学很发达。最重要的天象是日出日落和月盈月亏,所以古人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亮圆缺形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古人“年”的概念,大约是依据禾谷的成熟、寒来暑往的周期建立起来的。《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六日”,古人早就观测到这个周期约是366日,这正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年,在甲骨文中是收成、年景的意思。《左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我国古代的历法,既不是以太阳年为基准的阳历,也不是以月亮年为基准的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一年平均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这是因为月亮盈亏形相变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间(现代测得约29.53天),全年总共354天。而太阳年四季往复的周期约为365.25天,比月亮年多了11日左右,这样累积三年以后则会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古人为使月亮年的平均长度与太阳年吻合及与四季寒暑匹配、协调,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闰月。《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怎么置闰呢?三年一闰,还差了一点点,不够精确,那就五年闰两次,而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就改成十九年闰七次。经过这样调整,月亮年与太阳年基本趋于一致,平均每年365天多一点。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开始置闰了。

     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太阳年创立的:把一太阳年365.25日平均分为立春、雨水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22天左左。后又根据太阳的移动速度,加以调整:冬至前后的节气14天多,夏至前后的节气16天多。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定的,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站点。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我国古人精测天文、精制历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