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率我真 2018-01-28

谁也没想到,推动中国汉字横书的最早倡议人,不是中国的广大文人学者和社会各界中的精英,而是刚刚回国一年的华侨陈嘉庚... ...

世界上的文字组合成篇时,有横排与竖排两种形式。决定文字排列横与竖的基本因素,在于文字的书写方法。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汉字中夹杂的英文

西洋的拉丁化字母是从左向右书写,因而由拉丁字母排成的洋文书都是横排。“洋文码子”不能以码成义,要两个以上的字母拼成词组,而竖行洋文则无法拼词。由于洋码不能竖排,在竖排版的中文书中出现拉丁字母时,也要让其横向卧倒,否则洋文就无法与汉字“兼容”。汉字可以独立成义,因此可以横竖任意排列。横排时也能适应从左向右或自右而左的两种不同方向的顺序。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图为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汉字的书写是自上而下、由左至右的顺序。大部分汉字的收尾,在字的正下方和右下方。因此,汉字书写,尤其是书法的书写最适合竖行进行。这样才最为流畅连贯,易成“行气”。尤以行草书为甚。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决定汉字竖行书写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最初的书写条件。古时无纸,在竹、木简上刻画或书写,以绳或皮条将简条系成“简册”。竖写的简册在阅读时要横向展开,简册的两端执于读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简条上横书,简册必然横读。阅读时简册上下展开,读者的双手要一上一下执握简册,这样悖于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时无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牍。书写时,左手执牍,右手作书,相得益彰;如将牍本横执横书,在毛笔书写的压力下,左手难于保持牍本的平衡与稳定,必然书写困难,其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汉字的结构与最初的书写条件是汉字竖行书写的成因,竖行书写又决定了出版物与印刷品的竖式排版形式。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韭花帖》

历史不停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先后发明了纸张,有了桌椅等方便的书写条件。然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今文人并未因此将文字改为横书,文字的使用、出版印刷也依然竖排。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陈嘉庚书法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中文从左向右横写”的提案,这个提案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之后,郭沫若、胡愈之等文化名人也撰文支持。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次改为横排版。并在当年,中央级的17种报纸中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自此全国报刊纷纷效仿,图书出版也顺流而动。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左为《光明日报》1954年版,右为1955年版

推广汉字横书横排,自然要有其理论根据。当时提出的理由有三:

1.人的眼晴是横的,视线范围横比竖宽。当时有人搞了一个实验,证明横读的速度是竖读的1.345倍;2.各种数理化公式、外文语句、外国人名和地名排写方便;3.可以提高纸张的利用率。其实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因为决定纸张利用率和阅读舒适度的主要原因是每行字的长短,而不是排版的方向。

进入现代社会后,方便实用的硬笔成了主要的书写工具。毛笔书写的实用性大大降低。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决定汉字横书的主要因素。在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文字的书写与出版,以竖式为主,横式为辅。小学生的课本都是竖式排印的。日本大众依然保持着竖式用字的习惯。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西周晚期出现过从左往右的青铜器铭文,如上图《汤叔盘》

中国汉字从有甲骨文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几乎都是竖式使用(偶有从左往右也是由于器物的限制),横式不足60年;日本人至今竖式用字,因此不能说明汉字的使用横式优于竖式。近年来,有呼声要求汉字用简识繁和废简复繁。我想,这恐怕不是简单的汉字使用方便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的要求。

古人写字,为何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wbr>背后的真相令人吃惊

《日本经济新闻》2017.12.5版

为了解决阅读舒适度并提高纸张利用率,每行竖排的字数均在12字左右。由此看来,竖排与横排的效果相同,横排并不比竖排先进。

总结:竹简从左到右写的话,就要在刚刚书写时就把竹简全部展开或者展开大部分。都则右侧的竹简会影响写字,而从右向左就没有这个问题。古人一项讲究传承,从竹简发展到纸张后这个习惯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