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繁昌窑创建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一个以烧制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并曾经为南唐宫廷烧制过贡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龙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龙窑。 繁昌窑青白釉喇叭口执壶 繁昌窑是中国古代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场和南方地区最早烧制白瓷的古代窑场之一,其“二元配方”制瓷工艺,比传统认为景德镇于元代发明这一工艺早了300多年。 南唐时期创作的著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中使用的瓷器可能就是繁昌窑烧制出来的。 繁昌窑青白瓷注子温碗 这座遗址自上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各界普遍关注,国家和省市有关方面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 1962年,繁昌窑遗址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已发现窑址多处,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是繁昌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具有代表性。 柯家村窑主要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次烧白釉瓷器。种类多为壶、碗、碟、杯等民间日常生活用器,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釉面莹润,制作工艺细。 繁昌柯家村古窑址,为我国宋代专烧影青瓷的窑口,对研究青白瓷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繁昌窑柯家村窑址瓷土矿遗址 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芜湖建置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时代,它已是吴国的鸠鹚邑,历史文化丰富。在芜湖地区留有大量文化遗存。 繁昌县城的南郊和西郊丘陵山地分布着众多的古窑址。其中柯家冲窑址最大,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繁昌窑的这样集中地。繁昌窑初步认为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废烧于南宋。它是长江下游专烧影青瓷的重要窑厂。 柯家村龙窑遗址 繁昌窑器造型工艺 繁昌窑的性质,是个民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主要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佣、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的产品主要造型特点,胎质相对的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繁昌窑白釉凤首壶 1.碗、盏、碟类 繁昌窑的碗、碟有相当数量的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 喇叭形盏,内底脐圈圆凸或中心有一乳丁,具有地方风格。五瓣荷花盏,十瓣花口盏和十二瓣葵口碟、五瓣荷花口碟,造型优美,引人喜爱。 2.托盏,茶具也,又叫茶船或茶舟。 唐宋时期,饮茶风盛,托盏是当时流行的用具。繁昌窑的托盏,从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繁昌窑生产的托盏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托盏、莲蓬形托盏、高托柱素面托盏、连托盏。托盏出现的上限是南朝青瓷;唐代越窑生产的托盏,托柱较矮,到五代北宋时期托柱逐渐增高。 繁昌窑青白釉盘口瓶 3.盒类 盒是宋代常见的女士化装用器,繁昌窑目前发现的盒有镜盒和粉盒二种。 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二种,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纽青白泛翠。小粉盒种类很多,大豆腹径在6厘米左右,形制有如瓜似果,有形桃类李,有花苞形的等,小巧玲珑。 4.执壶类 繁昌窑的执壶分二种,大壶为盛酒器,小壶为饮食佐料壶。 繁昌窑生产的二系盘口壶(由鸡首壶演变而来),盘口束颈,二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北宋中、后期逐渐不见。这种样式的壶不见江南诸青白瓷窑,是繁昌窑的典型代表作品。 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江南诸青白瓷窑皆有生产。 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高足杯 5.杯类 繁昌窑的杯种类繁多,有高足饼底杯、平底杯、高足杯等。其中,最美观的是荷花形杯。 繁昌窑青白釉高足饼底杯,又叫“净水杯”,为佛教用器。这种杯内腹无釉,内底中心都有一个小凹窝。 6谷仓 谷仓,冥器。谷仓中放入五谷,以保佑亡者在阴间继续享用。 繁昌窑青白釉豆形炉 繁昌窑神秘衰落之谜 繁昌窑创始于五代时的南唐,据《瓷史》记载,以繁昌窑为代表的宣州窑瓷品“为南唐国所造,以为供奉之物,南唐后主尤为珍玩。” 如此看来,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对繁昌窑瓷器颇为喜爱。不仅如此,繁昌窑瓷器还畅销长江中下游各地,甚至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直到北宋前期,繁昌窑仍然十分兴盛。 繁昌窑青白釉钵 那么,曾经无限辉煌的繁昌窑怎么会衰落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柯氏二兄弟在此创业,专烧青白瓷,以“柯大柯二”碗而著称。一日,一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瓷器烧结成一张龙床的模样,消息很快传到皇帝耳中,于是立即下诏书征调龙床。 柯氏兄弟赶忙组织工人抬着龙床进贡,谁知抬出不到3里地,绳子突然断了,龙床落地摔得粉碎。柯氏兄弟大惊失色,为防止皇帝杀头,连夜向江西方向逃命去了,于是就有了景德镇瓷器源之于繁昌柯氏一说,而从此以后繁昌窑便衰落了。 当然,传说未必是事实。有学者研究认为,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处都是大宋江山,如果皇帝要追究,即使二柯逃到景德镇也是不能免祸的。 他们流落到景德镇,并不能说明繁昌窑衰废的深刻原因。 繁昌窑青白釉花口托盏 繁昌窑衰落的真正原因,一是资源缺乏,原料品位低下,导致后期逐渐在竞争中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最终被迫停烧荒废; 二是在工艺改良创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繁昌窑却日趋保守、固步自封,最终被后起之秀景德镇远远抛在了身后。 停止前进和创新,等来的就是衰废,就是死亡。这或许是从繁昌窑衰废之中得出的有益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