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昌窑

 南山五彦 2014-08-12

   2002年11月,国内外陶瓷考古专家学者云集马仁山下,齐聚繁昌窑,参观遗址发掘现场,无不为完整保存状况感到惊讶。美国史密森材料研教中心著名陶瓷考古学家范黛认为,这是她见到的“保存最完好的龙窑遗址”。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等专家一致认为:“繁昌窑始创于五代,繁荣于五代或宋。繁昌窑为五代时南唐国烧制宫廷用瓷的场所,部分产品有外销,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址之一。”

 

  曾经为“人字洞”遗址发掘及“天下第一刀”发现做出很大贡献的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激动地说:“我不是研究瓷器的,但就考古发掘而言,我认为这次发掘很规范,很成功,发掘成果很重要!”并对加强研究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

 

  关于繁昌窑,在神奇的马仁山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南宋末年,柯家冲柯氏二兄弟开发的瓷窑发生了大塌方。窑工们扒开残窑一看,尽皆愕然,一叠叠匣钵和一个个瓷器的半成品,鳞次栉比地排列成一架巨龙缠绕的大床。好一座奇特的“龙床”!消息传到京城杭州,其时南宋政权已是日薄西山,每况愈下,摇摇欲坠的龙椅上坐着的南宋皇帝,闻之大喜:“天赐朕龙床,大宋江山可复矣!”当即下旨命将“龙床”速送京城。窑工们清楚“龙床”乃是窑塌时偶得。若是送呈进贡,皇帝要是让再烧制一架,如何办到?可是违旨不办,又要祸及乡邻。于是,窑工们在将“龙床”抬到繁昌县城南门口时,暗暗割断绳索,哗啦一声,“龙床”刹时化为一堆碎片。

 

  为躲避皇家索要复制“龙床”,柯氏兄弟和窑工们纷纷弃家出走,漂流他乡。柯冲瓷窑从此一片冷落萧条。今繁昌县城南龙亭街,便是传说中窑工们摔碎“龙床”的地方。

 

  关于兄弟二人烧窑的故事,还有不少传说版本。如传说有兄弟二人烧窑,弟弟不如哥哥技术,心生嫉恨,遂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许多草木灰,哥哥毫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子纹,还有的像蟹爪纹。没想到这种带有裂纹的残次青釉瓷一拿到市场上,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被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造的青釉瓷,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

 

  马仁山一带,“哥”“柯”发音有些相近,所以“哥窑”也就被说成是“柯窑”。

 

  走在通往繁昌窑遗址的乡间小路上,只见路上洒满了古窑瓷碎片,就像是一片片鲜花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各色光芒。那些镶嵌在马仁山笠帽顶和锥子岭横断剖层的陶瓷匣钵,以及尚未取出的瓷器,垒砌成一排排一摞摞,不由不使人发出深深的感叹!

 

  却说“繁昌窑”所在的柯冲铁门行政村,曾是繁昌县“东方红公社二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放出“亩产水稻四万三”的特大“卫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此当然是搞“浮夸”弄虚作假的闹剧。不过此处土壤烧制的窑瓷,倒是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比较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后,英国一研究陶瓷的专家又带着很多的不解,来到原东方红人民公社的铁门行政村,背起整整一口袋陶瓷碎片带回去研究。

 

  繁昌窑出土的五代白瓷器,“卵青而微黑”,品质优良,釉质莹润,透明如玉。窑内出土的“牡丹刻花执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手感如执玉带,无愧“涕泪者佳,牡丹刻花者最佳”之说。

 

  繁昌窑的最初发现是在1953年,时任安徽省博物馆编审的繁昌人葛召棠,带领几名考古工作者回到家乡,采集了不少青白碎瓷片及瓷器成品,如获至宝,经鉴定写出了解放后第一个繁昌窑实地考察报告,为确立繁昌窑遗址,奠定了基础。

 

  2000年7月,繁昌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发掘队在古窑遗址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清理出一座保存较完整的龙窑以及作坊遗址。龙窑总长约57.5米,首尾水平高差达20米,头东尾西,依山顺势而上,坡度在20-24度之间。窑室两侧窑墙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南壁烧结较为严重,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北壁经过至少三次以上的维修,砖砌窑床后部保存成摞匣钵,最多单摞达14个,部分匣钵内尚有未取出的瓷器。

 

  “龙窑”,窑炉的一种,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长条形状,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龙窑的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故自古以来多有砌筑。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作用,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龙窑可以快烧,也可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龙窑是“青瓷摇篮”之说。早期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甚至50至60米,一次可装烧近20000件瓷器。按繁昌窑发掘出的龙窑长约57.5米算,亦可一次装烧18000多件瓷品,其规模应算是比较大的。

 

  繁昌窑龙窑共发现6个窑门,南北侧各有3个,其中北侧2号窑门呈弧形斜坡状进入窑室,较为独特。窑头在山脚,窑尾处于山包顶部,表土之下即为窑壁,残高约0.15米。龙窑整体构造中,窑头部分即火膛保存最为完整,平面呈半椭圆形,砖砌挡火墙烧结严重,整座龙窑遗迹相当壮观。(王永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