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口味:从小米的脆弱看西周的衰落

 扫地僧一一 2018-01-29
白玮/文
人类在获取食物的征程中,总是希望找到那些颗粒大、产量高、又不太费力的食物,就像饥饿之人总希望把等量的小颗粒的小米都换成个头大的土豆一样,只有这样,生民才能最大限度地抵抗那些捉摸不定的未知灾难带给人类的饥荒。正如今天的我们,不得不采取着诸如杂交技术,甚至是转基因技术等各类奇异的手段来增加食物的产量一样。
图片
这是人性的使然,也是人类获取食物进程的必须趋势,所以,也是主导人类历史进化的重要内因,只要庞大的人口存活一天,人类就要这个沼泽里不断爬行。
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都是!只不过它变换的形式不同而已。
而在数千年中国民生的生存发展史上,整个民族对饥饿的恐惧始终都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无时不在威胁着民生的神经。
图片
从中国古代的王朝历史变迁来看,如果没有基本的食物来维持人口的存活,一切的文明都无从谈起,江山的稳固更无以支撑。所以,在以农耕为立国之本的古代王朝,对粮食的考量也许不是最终主导一个王国在一个地方建立城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一个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指标。
回看中国历代都城变迁,基本是按照这个大的历史趋势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立在小米文明之上的都城长安,早晚会被另一种食物文明的城邦所取代,也就是说,以长安为中心代表的关中小米文明早晚都会衰落,对它来说,繁华的落幕只是个时间的机缘问题……
图片
1、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0年,就像商纣王的殷商王朝因宠幸妲己而被周武王灭掉一样,周幽王的西周王朝也因宠幸褒姒而灭亡,两个王朝跌落的姿势几乎一模一样,就像预先设计好的PPT模板似的。
灭掉西周王朝的不是别人,正是被西周朝廷贬斥为“犬戎”的西北边陲的游牧民族。
严格地说,这应该算是边陲游牧族群的刀寒光第一次杀入农耕王朝的版图上,并主导了一个王朝的更迭。在此后的数千年里,游牧族群饥饿的刀光始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农耕王朝的座驾,并一直深深地不间断地刺伤着农耕文明的心脏,直到最终将农耕王朝全部占领。①
图片
注: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周王朝的前身也有着游耕性质,在定都镐京之前,周王朝也在关中平原上来回变换着都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粮食生产。就像商王朝盘庚在把都城搬迁到安阳小屯之前,大大小小迁移了不下20次一样。迁都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黄河中下游的冲击平原尚不具备粮食生产条件,也无力支撑基本点王朝运行,直到迁都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东侧的黄土地带后,粮食生产才逐渐稳定。因此,也才支撑了殷商后期近三百年的城邦文明。由于这个论题不是本章要重点讨论的话题,在此暂不展开论述)。
历代的史学家都把西周的灭亡归咎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上,并以此把罪责转嫁到褒姒身上。这是中国史观的一贯通病,只要王朝败落,他们都会把罪责嫁祸到女色之上,并把女人视为“红颜祸水”。这实在是对女性的不公,也反映着中国古代男权社会一以贯之的阴暗心理。这么多大老爷们,都扛不住一个王朝的败落,却将黑锅让女人来背,历史的阴毒可见一斑。
历朝历代,哪一个重量级的男权人物不是妻妾成群,也没见对历史造成多大伤害,但只要王朝一旦败落,这口黑锅就必将降落到女人的头顶。
图片
就像今天的我们总把灾祸推卸到“百年不遇的天灾”上一样,都是一种缺乏责任担当的阴暗表现。这种缺乏担当的阴暗心理,在中国历史的幕布上,像个皮影戏的阴影一样,不断折弯着一个民族的脊梁。
其实倒致西周灭亡的不是褒姒,也不是诸侯的不救,更不是西周宗室资源权力的分赃不公。这些都是历史的表象,究其核心原因来说,随着西周王朝数百年的繁衍,人口大规模上升,宗族体系又过于庞大,加之宗室贵族对有限粮食资源的占有与争夺,此时此刻,这片土地上生产的小米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庞大王朝的运行了。
图片
所以,此时当“犬戎”的利刃刺入关中,“脆弱的小米”的心力几乎衰竭……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