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旸:几年里最大的知识收获——游牧民族的迷思

 白河baihe 2021-04-26

本文共计2907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图片

图片

这几年最大的知识收获,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得多的认识。

以往,当然也知道游牧民族曾经无数次南下入侵,长城啊,卫青霍去病啊,靖康耻、甲申之变啊等等。但是,在教科书中,给人的印象是这只是中原王朝的“癣疥之患”。就算有时大发作,也是暂时的,不算核心问题。中国历史贯穿性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中原内部。

后来,先是看到了《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框架:那就是从“草”“禾”,也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既争夺又融合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中国历史。

图片

看完以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此前虽然也知道,治水和抵抗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但这种认识还是不到位。到位的理解是:游牧农耕二者之间的关系史,就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发展史。而且,深入分析这种互动,可以透彻理解国家的作用和意义。

读书的一个重要乐趣就在于,读完一本,顺着其中提供的种种线索,能找到更多的书,继续读下去,对某个领域的了解就渐渐深入了。

读完了《草与禾》,对游牧这个题材有了很大兴趣,继续去找这个主题更多的书,就发现了一个大牛人——王明珂。这是一位台湾学者,但对大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重量级的理论观点。他的书,我见到就买,差不多都仔细读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夏边缘》是扛鼎级别的理论著作。《游牧者的抉择》极大地改变了我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及其历史影响的认知,也因此引发了关于国家作用的思考。《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这本书的内容,应该出乎很多人的预期。仅看标题你很难猜出作者想要说什么。可是这本书的主题,非常有趣。

《草与禾》和王明珂的这三本书读下来,相关的想法基本成型了。当然,这领域有一些外国人写的经典级别的书,也必须要读。主要是《古代中国与其强邻》和《危险的边疆》这两本。不过,虽然是经典,但曾经沧海难为水,看过了王明珂以后,再看这两本经典,也就没那么大新鲜感和兴奋感了。

图片

图片

还看了日本人写的两本书,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的想法,但并没有发现更深入的内容。看来也不必迷信外国人写的书。至少在中国历史方面,中国人自己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了。

图片

图片

好,嘚瑟完书袋了。接下来说说形成的新想法是什么。

图片


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为了抵抗,中原王朝不但修建了长城这样的战略工程,还由此强化和优化了统一国家的结构——如果不统一,就无力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劫掠。

这是中国历史之所以有大一统传统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另一个是治水的需要。由此可知,类似“我只要小民幸福,不关心大国崛起”的观点,非常可笑。没有统一的大国,没有大范围内动员集中资源抵抗侵略的国家能力,小民的脑袋早就被人挂在马上带走了。

关于大一统的这个观点很重要,但有两个问题要做出解释。

一、春秋战国时,赵国秦国这样的诸侯国,单独作战就能有效抵抗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汉统一以后,反而需要集中全国之力才能对抗匈奴,还经常打败仗。可见,统一天下反而降低了战斗力。人们保卫自己的家乡时,才有激励。硬要人们保卫远方不相干的人,这违反人性。可见,大一统没必要。

这个问题,要是以前问我呢,就把我问住了,答不上来。要不怎么说得多读书呢。书里写得清楚。游牧民族靠劫掠为生,被劫掠者越富裕,他们也就跟着越强大——因为能抢到更多的东西嘛。

所以,春秋战国,包括更早的周朝,当然也有游牧民族来抢劫的问题——西周就是被犬戎所灭。烽火戏诸侯,不就是农耕民族的抵抗嘛。

但是,文明早期农耕地区也不富裕,剩余财富不多。游牧民族来抢,也抢不了多少,他们的财富也就不多,所以那时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很简单,往往是分散的小部落。赵国秦国仅凭一国之力就能应付。

后来,铁制农具出现了,农耕地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富裕了,游牧民族能抢到的财富跟着也多了——他们也跟着富了。富了,社会形态就复杂了,甚至形成了匈奴这样的国家。这时,农耕民族仅凭单一诸侯国,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就费劲了。

这正是春秋五霸出现的根本原因。“尊王攘夷”不仅仅是个招揽人心的大旗,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需要。五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整合中原的资源“攘夷”,也就是击退野蛮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在秦汉威胁格外大的原因——以前甚至都没有匈奴国。南边形成了统一的秦汉帝国,北边才能相应形成匈奴帝国。百姓富裕了,强盗的日子也好过了。而他们一旦形成了帝国,战斗力和对劫掠的渴望都会大增。农耕人群如果不组织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王朝,那可就惨了,不信请看东汉灭亡以后发生了什么。

图片


二、游牧民族之所以总是南下劫掠,是因为中原王朝不懂市场经济,不肯和游牧民族做生意。边疆的市场,开开关关,总是折腾。如果中原王朝的皇帝读过亚当斯密、巴斯夏和奥地利学派,懂市场经济,在边疆开办很多市场,让游牧民族来和平贸易——最好关税为零,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这个观点我曾经深信不疑,相信市场进战争就会退,后来才知道,实在是错得浅。

中原王朝的人当然懂市场经济,也曾经多次在边境开互市搞贸易,但问题没解决啊。原因在于,贸易是交换,得双方都有商品还得大致等价才行。可事实是,农耕民族有很多商品可以用来交换,粮食、布匹、盐、茶、手工制品等等,等等;可游牧民族那边,没什么东西啊。他们能拿出来交换的,基本上只有马和皮毛,可是不但产量低,还不稳定,时有时无。草原上来一场白毛风,他们一无所有了。

而且,边境贸易,对农耕民族来说,是补充。有,当然很好,没有,日子也能接着过。但对游牧民族来说,则是生存必需。比如粮食,能不吃么?

你别以为游牧民族天天吃肉。现在可能是,古代根本不是。他们确实经常喝奶,但吃肉并不多,主要还是吃粮食。他们自己能种一些粮食,但大部分要从农耕地区搞到。除了粮食,盐、茶、铁器,都是生活必需品啊,而且这些东西,草原都没有啊。

所以,如果游牧民族能带来足够多的商品,那就贸易就交换。如果没有呢?或者交换完了发现不够呢?那就动手杀人抢劫呗。

中原王朝之所以把边疆上的互市开开关关,反复折腾,不搞市场经济而是修长城,主要就是因为野蛮人不按规矩出牌啊。说好的市场贸易,结果没几年你们来杀人放火好几次。这谁受得了啊。皇帝一生气,干脆下令封闭边关,否则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啊。

这个问题实际上今天也存在。中国外贸之所以有巨额顺差,说到底就是因为别国生产不出那么多商品服务来交换。不过,今天的好处,是他们可以打欠条——也就是用美元来支付。对我国来说,巨额外贸顺差加上巨额外汇储备,这可不是新生事物,这是我国历史传统。只要一开放对外贸易,就是这结果。

说到底,这是生产型国家和商业型(或者说寄生型)国家之间的根本冲突和矛盾。

和历史上的野蛮人一样,面对我国的“双巨”,外国人也渐渐按捺不住,要以各种理由来抢劫了。你能说这是因为中国人不懂市场经济么?

好,这两个问题解释完了。多少有点儿颠覆性吧。对大一统的伟大且重要的意义,不要再妄加评论了吧。

但这并不是上面所说的“形成了新的想法”,只是大餐前的小凉菜。问题分析到这一层,并没显示出多少关于国家作用的新认识。关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互动这个话题,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国家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有颠覆性的、大开脑洞的认识,还在后面。

关于这个,下篇文章接着说吧。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