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市公布去年GDP成绩单,进而有的文章称,中国有25个省份在负债,只有6省1市在赚钱;是否真的如一些人所质疑的?只有东部几大省份在供养全国,而其他省市都在“拖后腿”和“吃老本”? 如果一个地方对国家的财力贡献靠后且需要中央大额补助,是否就意味着这个省份的债务压力或者隐性债务压力的比重就很高?是否就意味着这个省市的发展贡献不行?今天为大家分析一些数据,希望大家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多一点认识。 1.各省市的数据表现(以下数据来源于发布的统计)“十二五”期间的五年中,全国31个省区市,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的为9个,依额度从大往小排序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共计为国家财政“贡献”了14.76万亿元; 剩下22个省区市,则是需要中央财政予以“净补助”的。根据补助额度从小往大,排序依次为:海南、山西、宁夏、重庆、陕西、吉林、河北、湖北、青海、云南、西藏、江西、安徽、内蒙古、新疆、甘肃、广西、湖南、黑龙江、贵州、河南、四川。“十二五”期间,22地共获得中央补助收入12.09万亿元。 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一直被很多人认为养着全国,其实这种用财政贡献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或者说衡量一个地区对国家的贡献程度,是不准确的。 2.如何看地方财力国家其实有两次分配:第一次,按照分税制的比例规定进行划分,形成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比如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基本上是七三开);第二次分配,则是中央统筹全国,依情况对各地进行“补助”。补助的方式,最常用的就是转移支付。 而看一个地方的“财力”,除了看央地之间的分配之外,还需看地方政府一些财政来源。比如我们知道的地方债;上一年存留的资金,也可以进入下一年的财政;此外,还有财政稳定调节基金等一些具体操作手段。 3.跳出数据的局限某地的财政贡献程度,并不必然等于“对国家贡献程度”。比如一些欠发达地区,虽然需要中央补助财力,但其在人力资源、能源资源等方面为发达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地区还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言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等地,都是农业大省,给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也要了解:商品粮的粮食补贴都需要国家拿钱的,所以这方面的“补助”也就所需更多。 如果从粮食层面来看,真正养着全国的,可不是那“六省一市”了。 综合来看,不存在谁在养着中国这一说法,更合适的是说法是,各省市是齐心协力为中国的发展而努力。 作者:慧子 出品:懂财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