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商全媒体特约撰稿:余梓桐 责任编辑 马三三 医 生 名 片 吴一龙,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主任委员,中国肺癌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会长,专家组成员,国际肺癌研究会国际分期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国际事务部委员。是卫生部公布2011年《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吴一龙主要研究方向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特别着眼于肺癌的综合防治。吴一龙作为主席创建和领导了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由中国17家临床试验资质良好的高水平医院组成。目前由C-TONG发起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已经陆续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欧洲肿瘤年会、世界肺癌大会等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大会上报告。 提起肺癌,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关键词离不开“死亡”和“绝望”。冰冷的数字印证了人们对肺癌的恐惧:我国2015年肺癌发病人数为73万,死亡人数为63万,全球每天有4000人因肺癌死亡,平均每分钟3人死于肺癌,其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 然而对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吴一龙教授团队来说,肺癌是他们生命赛道上的对手,对手越强,团队超越它的动力就越足,“我们采取跨团队协作、临床与学术相结合的治疗模式,让速度、理性、激情和温度成为我们的制胜法宝。晚期肺癌有望变成慢性病。”吴一龙教授信心满满。这意味着,不久后很多晚期肺癌患者,有望获得5年或更长的生存期。 吴一龙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规范 MDT:为患者抗击肺癌保驾护航 在许多“被判了死刑”的肺癌晚期患者眼中,吴一龙教授团队是最后的治疗希望。作为中国肺癌治疗研究的领军人物,吴一龙教授却谦逊地表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已难以满足肺癌的临床治疗需求,我们讲求的不是个人魅力,而是团队的力量。” 每周三的下午,正是吴一龙团队绽放魅力的时刻。 这是肺癌研究所每周风雨无阻的MDT时间。MDT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英文缩写,即由多学科专家围绕某一病例进行讨论,以病人为中心,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讨论会上,每位发言代表首先回顾病例的病情进展,总结上次MDT决策是否起到作用,以及当前在治疗中碰到的阻碍,然后提出问题,并给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接下来,由多学科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各方案可行性,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得出最佳治疗方案。 在这样的治疗体系下,每一位患者,只要病情超出了常规,他的案例就会被提到MDT上,由多个学科的顶级专家一起出谋献策,为他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这意味着,来到吴一龙团队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从诊断分期、治疗护理到随访康复,成熟的团队协作机制和规范的诊疗模式,在各个环节为患者保驾护航,解决难题,推动治疗进程。 吴一龙团队 摒弃单兵作战:让患者享受集体智慧 吴一龙表示,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是国内乃至全球,第一个按照单个病种来组织的医疗团队。这种团队的理念,贯彻在吴一龙对每一位“徒子徒孙”的培养中。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主任杨衿记教授是吴一龙的大弟子之一,在他眼中,团队的传承不是简单的“老师带学生”或“作坊模式”,团队里有规范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分别把内科、外科、放疗等各个方向的人才培养起来;与此同时,吴一龙培养人才的模式特别开放,“我们既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训,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由此铺展开来的人才梯队层次分明,实现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肺研所副所长、外科副主任钟文昭教授是外科手术的一把好手,曾获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菁英手术技艺大赛中国第一名(腔镜肺切除组)。说起自己身处的这个集体,钟文昭谈道:“我们的团队就像一支球队,有守门员、中卫、中场、前锋,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同,构成复杂的生态体,才能更好地与恶性肿瘤做斗争。” 除了团队内的协作,吴一龙更是发起了全国范围内肿瘤治疗领域的协作,让更多集体的力量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给患者带来希望。 肿瘤中心肺三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秘书长周清教授介绍说,吴一龙有着非常强的凝聚力,“他就是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能让各种专长、各种性格的人凝聚在一起。” 2007年,正是吴一龙牵头成立了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短短十年,CTONG不仅是国内肺癌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还成为了中国肺癌研究在国际上的代名词,与国际上许多有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优秀团队在学术上并驾齐驱,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许多重磅研究成果。”周清说。 吴一龙教授正在手术中 用科研力量为治疗提速:与肺癌赛跑 要战胜肺癌,拼的还有速度。而这也正是吴一龙团队始终在追赶的东西,对癌症患者来说,速度意味着生命。 肺研所所长张绪超教授对此感触至深。肺癌领域过去十年最大的进展,就是分子靶向机制的研究以及药物研发,而张绪超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新靶点,并应用于临床。这个过程,科研人员必须争分夺秒地与肺癌赛跑。 “吴一龙教授敏锐的触觉将我们带上了快车道。”张绪超回忆道,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一次发表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内容后,吴一龙当即让团队停下手中课题转而研究EGFR。他组织团队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145例及北京、上海、广州等6所协作单位共506例肺癌患者EGFR的活化突变状态,发现EGFR对中国人来说就是特别的驱动基因,EGFR在东亚人群中突变率很高,而在西方人群中则少得多。2005年,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业界引起轰动。 吴一龙教授正在查房 免疫治疗:热潮中保持理性 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捷报频传,新的治疗手段纷至沓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外科主任杨学宁教授介绍,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免疫治疗是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这股热潮中,更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和理性。我们最怕的是一讲免疫治疗,各种江湖郎中都说我是免疫治疗,我能够提高免疫力,这是盗用概念。”为避免“伪免疫治疗”,2017年的肺癌高峰论坛上,吴一龙特别澄清了肺癌的免疫治疗,在目前特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到底是什么?吴一龙解释 :“一个人得了癌症,癌细胞增殖,按道理人体免疫细胞作为‘护卫队’,理应出动去灭杀它,但免疫细胞却按兵不动,为什么?因为人体有一个‘检查点’机制,阻止免疫细胞去攻击正常器官。但研究发现,癌细胞利用这个机制做‘伪装’,分泌出一种物质来传递信号,使得免疫细胞‘检查点’与它碰头时,误认为是‘自己人、好细胞’,从而不发动攻击护卫。”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作用在“检查点”上,打开它的“闸门”,让免疫细胞得以认清癌细胞的真面目,消灭癌细胞。 国外有研究显示,已有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达到长期生存,相比以前的治疗,效果已经大大提高。但吴教授强调,尽管看到了希望,但直至今天,免疫治疗还不能取代其他治疗手段,“它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目前国内暂无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当然,它所带来的希望正激励着团队去不断探索、突破,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和进入中国,让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