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流感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多年难见,因地域不同病机可能稍有变化,从而,随“机”应变更能体现中医治疗流感的长处。 虚寒性痰湿感冒 2018年1月18日诊:卢某,江西人现居广东,女,45岁,办公室领导,自述感冒已五天,自服感冒西药没有效果。 症见:特别怕冷,穿棉衣和毛衣,无汗出,饮水少,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略黄,咳嗽咳痰,痰黏略黄,不易咳出,食欲不好,消化不好,说话声音很小,脉寸浮,关尺弱。 辨证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夹杂郁热。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合二陈汤解表化痰湿,加桔梗排脓利咽,加神曲助消化。 药用:麻黄8克、杏仁12克、桂枝8克、白芍8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大枣5枚、沙参15克、黄芩10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神曲10克。 服一剂汗出,脱去毛衣,只穿棉衣。服二剂,汗出正常,喉中痰减,咳嗽减,仍有痰黏。 调方:予保和汤加味健脾胃消食化痰。 处方: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桔梗6克、鱼腥草10克、浙贝母10克、莱菔子10克、沙参10克。 服三剂,胃口大开,咳嗽咳痰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温热性痰湿感冒 2018年1月19日诊:纪某,广东江门人,女,13岁,初二学生。受流感影响,出现感冒症状。 症见:发热37.8度,右寸脉浮数,关尺尚好,喉咙有痰黏色白,大便三日不解。开始未引起重视,其母让服用小青龙颗粒1包,晚上又包感冒清热颗粒1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未改善,后又服小柴胡颗粒,到诊所去治疗,拿了中成药和西药吃了三天,没有效果。 遂寻中医开方吃中药,初诊虑其舌苔白腻,饮水不多,汗出不明显,略怕冷,开麻黄桂枝各半汤合二陈汤加黄芩,鱼腥草等,服一剂无效,又仔细辩证,听其讲到白天有怕热,出汗,喉咙有黏痰咯不出,遂考虑为风寒入里化热兼夹痰湿。 处麻杏石甘汤散外寒、清里热,加桔梗,浙贝,沙参、前胡。 处方三剂,服一剂,大便4次,体重降4公斤,因已经好几天不大便了,咳嗽咳痰大减,言喉咙舒服许多。 服完3剂,诸症基本痊愈,唯喉咙和鼻腔还有少许痰略黏,调方予二陈汤加山楂、炒麦芽、桔梗、党参、槟榔、厚朴,消食化痰健脾胃,服一剂痰大减。 继服二剂予以巩固。 体会: 今年的冬天天气感觉极不正常,阳明司天,燥金易伤肺,多数感冒为寒热错杂,为此中西医的治疗增加了难度,因为病机相对复杂,如果采用西医清热解毒消炎的方法,一般较难治愈,中医如果能够辨证论治,抓住寒热错兼夹痰湿的特点,则治疗起来不是很困难,只是用药时间要一周左右才能消除症状,而且中间还要调方,第一步是解除外感兼化痰湿;第二步是外感解除以后,痰湿病邪也有所减轻,此时宜化痰湿为主,因为体内脾胃虚弱,导致生痰,又有阳明燥气的影响(即肺热胃热脾虚寒),治疗痰湿在健脾化痰的同时又要清肺胃之热,而且以化痰湿为主,以清肺胃之热为辅,化痰药亦要寒热并用,温药多用,寒药少用,方可收到良效。 治疗痰湿兼外感,可以用到2个方子,一个麻黄桂枝各半汤合二陈汤,是治疗外感轻痰湿重、内有郁化的感冒;一个是麻杏石甘汤合桔梗、前胡、贝母,这个是温热外感或寒邪入里化热,主要症状是发热,怕冷轻,有汗出,有时怕热,脉浮数,口渴饮水多或不多,喉咙咳嗽咳痰,痰黏或白或黄,大便不解等表现,一般舌苔厚腻,白或略黄都可应用。一般1剂到2剂外感症状消失,痰湿减少,但要彻底消失症状,就要进步第二步了,那就是治痰湿清郁热,一般用药二到三付可以解决。 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用经方治疗外感病,辨证准确,效如桴鼓,效果比所谓的时方要好得多,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但对因兼夹痰湿的感冒,同样可以通过经方与时方合方或加味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出奇的好,所以希望医生同仁们好好学习经方,临床多用经方,不断积累和创新经验,服务人民群众。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