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席保健中医刘惠民:如何治疗外感病】

 昊晟堂 2022-02-26
刘老诊治外感病,特别是在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中,无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创的见解。


(一)理法方药,多尊经典

首先,刘老对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的认识多尊经典。
《难经·五十八难》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热病、有湿温、有温病。”
说明中医之伤寒多为广义伤寒,即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因此,刘老认为感冒、流感也应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其次,在辨治上,刘老秉承仲景的六经辨证,尤以治太阳经病为主。在处方上,也往往是选用《伤寒论》中的方剂。
《刘惠民医案》中共收录12例感冒和流感医案,其中有10例的处方是源于张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可见,刘老在临证中注重经典,善用经方。


(二)尊古不泥,灵活化裁

刘老并非崇古尊经,泥于原方,而是据证加减,灵活化裁,有是证则用是药,可谓“形似”。例如,
恶寒重者,麻黄、桂枝并用,并酌加羌活以助解表散寒之功;
咳嗽吐痰者,常用桔梗、川贝,配伍杏仁以止咳化痰;
咽喉疼痛者,则用桔梗、射干宣肺利咽;
食欲不振者,喜用神曲、麦芽消食和胃;
如果是小儿高热不退,恐其热盛动风而致惊厥,刘老常选用钩藤、薄荷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以“截断”病势。


除了随证加减,刘老还效仿经方之意创制新方,意为“神似”。如《刘惠民医案》“附方”中,载有他创拟的治疗感冒或流感的三首方剂:感冒退热汤之一、感冒退热汤之二及外感咳嗽方。如感冒退热汤之一,方选麻黄、玄参、葛根、生石膏、山药、钩藤、薄荷、桔梗、射干、柴胡、生姜、大枣,具有解表退热、宣肺气、利咽喉的功效,主治感冒或流感,症见发热不退、头项强痛、全身酸紧、恶寒无汗、咽痛咳嗽等。足以可见,刘老在经方的使用上,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皆游刃有余。

山东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刘惠民验方:感冒退热汤

【组成】麻黄5克,玄参9克,葛根9克,生石膏15克,山药18克,钩藤9克,薄荷6克,桔梗6克,射干6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约15分钟,饮热米汤1碗,取微汗。半小时后再服第2次药

【功效】解表退热。

【主治】感冒或流感。

【注意】此方剂量为10岁左右儿童用量,成人用时需酌加量。





(三)善用发汗峻猛之剂

刘老认为,外感热病,患者感邪不久,正气多不虚,此时应重在解表散邪,常遵“治外感如将,贵在峻猛”之说,一般主张应用发汗峻猛之剂以祛邪为主。如在刘老撰写的《中医伤寒病学选要》中载有治疗太阳病的常用的三首代表方剂——加减桂枝汤、加减麻黄汤、加减葛根汤。

加减桂枝汤:桂枝12g、麻黄9g、白芍18g、杏仁12g、生石膏24g、知母12g、山药30g、生姜9g、大枣5枚。


加减麻黄汤:麻黄12g、桂枝9g、杏仁12g、白芍12g、半夏9g、防风9g、生石膏30g、山药36g、桔梗10g、生姜9g。

加减葛根汤:葛根15g、麻黄9g、桂枝9g、知母12g、生石膏24g、山药30g、白芍12g、升麻9g、甘草3g、生姜9g、大枣5枚。


以上三首方剂中,均以麻黄、桂枝并用。麻黄发汗力猛为历代医家所熟悉,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其“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本草害利》赞其“轻扬善散,发表最速”,张锡纯更称麻黄“为发汗之主药”。而与桂枝合用,发汗解表之功益著。且二药用量较大,又配伍生石膏以加强辛散祛邪之效,确为发汗峻猛的方剂。


除此之外,刘老还认为,即使是小儿患有外感,如果病情较重,也可选用成人的剂量去治疗。如刘老曾诊治一位11岁的感冒患者,恶寒发热,周身酸痛,鼻塞流涕,无汗,咳嗽,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脉浮数。刘老辨其为外感风寒,肺胃蕴热,治宜发汗解表,清解肺胃。处方:麻黄9g、羌活6g、柴胡9g、桂枝9g、白芍12g、山药30g、知母15g、生石膏24g、炒杏仁9g、竹茹9g、生姜6g、大枣4枚、炙甘草6g,水煎服。方中麻黄、桂枝相使,又协柴胡、羌活以助解表散邪之功;生石膏、知母、竹茹同用,共奏清肺热,止呕逆之效,可见所选药物皆药性峻烈之品。另观药物用量,也皆为成人常用剂量,可谓功效峻猛。患儿服用一剂,即汗出热退,体温降至正常。

然而,治疗外感热病,刘老并非皆用峻烈方药,常根据病情轻重以灵活处理,病重药亦重,病轻药亦轻。尤为重视季节气候对病证的影响,强调因时制宜。
在冬季,患者腠理郁闭,刘老必重用麻黄、桂枝、羌活等猛药以发汗之;
在春季或秋季,常用葛根、薄荷、苏叶等,即使选用麻黄,亦小量用之;
而至夏季,则常用香薷、浮萍等发汗平和之品。


(四)强调表里双解,善用重用生石膏

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刘老认为,外感热病早期不仅限于表证,特别是对服药而热不退的患者,多为表邪未解,入里化热,兼有不同程度的里热。若一味解表,则里热难解;而单纯清里,则药过病所而表邪不能散。
因此刘老强调“
清里内热,表散而解”,应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处方用药除用麻黄、桂枝解表外,又往往合用石膏、知母以清里。
如刘老习用的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及《中医伤寒病学选要》中所录的加减桂枝汤、加减麻黄汤、加减葛根汤等,皆是表里双解之剂。解表有助于清里,清里有利于解表,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解表清里是刘老治疗外感热病最常用的方法,亦是他的诊疗特色之一。

从其处方遣药来看,刘老除用解表发汗之品外,还善用喜用生石膏。生石膏性寒,清热泻火,为治里热炽盛之要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又云其“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并进一步阐明“逐热于外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


刘老早年曾在张锡纯先生创办的立达中医医院学习和工作,因此对生石膏的使用,深受张氏的影响。生石膏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泻里热,“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麻黄、桂枝得生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生石膏得麻黄、桂枝,清泻里热而无凉遏之虑。因此,生石膏与麻黄、桂枝等解表之品合用,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以达表里双解的目的


在《刘惠民医案》中共录“感冒和流感”病例12例,其中11例用到生石膏,根据证情轻重,用量在12-24g之间。由此可见,喜用、重用生石膏是刘老治疗外感热病的又一特点。


(五)强调重视脾胃,时时顾护胃气

刘老在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病时,主张祛邪为主,且用药峻猛,常麻黄、桂枝与大剂生石膏合用,稍有不慎,易致汗过伤津,抑或寒凉败胃。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刘老亦特别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实为汗液滋生之源。因此,在临证时,刘老从药物配伍及服药方法上均有所注意。

使用麻黄、桂枝、生石膏等解表清里药的同时,常配伍怀山药。本品性味甘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的记载,《本草纲目》亦称其能“益肾气,健脾胃”。山药益脾养胃,可防石膏寒凉太过而损伤胃气。另外,刘老每用山药,其用量往往要重于生石膏,均体现其对脾胃的重视。
除此之外,刘老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顾护胃气。嘱患者“服第一次药后,喝热米汤一碗,半小时后,再服第二次药,取汗”,并于处方后详细写明。该服法是效仿仲景桂枝汤药后啜粥取汗之意。究其缘由,一则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使汗出有源,又不损伤脾胃、津液及阳气;二则籍谷气内充,鼓舞胃气,以助卫阳祛邪外出。由此可见,刘老在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时,既用药峻猛,又顾护正气,祛邪而不伤正。

刘老在治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时,强调
治以太阳经病为主,
善用发汗峻猛之剂,
主张外感病早期即要解表清里,并善用、重用生石膏,
同时重视顾护脾胃的见解,
都为我们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刘宇主编。

医案:刘某 男 12岁

初诊
四天前出汗后游泳,当晚发高烧,体温40℃,持续不退,头痛,全身酸紧,无汗,恶心,口渴,烦躁。经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来刘老处诊治。刻下症见神疲,面红,气促,舌苔白厚腻,脉紧而数。

辨证
寒湿束表,化热入里。

治法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祛湿散塞,调和营卫。

处方
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6g、桂枝9g、炒杏仁12g、知母15g、炙甘草6g、生石膏(捣碎)24g 、山药30g、葛根12g、防风9g、生姜6g、大枣5枚(3剂,水煎两遍,分两次温服。)

第一次药后,喝热米汤一碗,过半小时再服第二次药,取汗。

按语
本方为寒湿之邪束于肌表,治不得法,有化热入里之象,故用大青龙汤加葛根解肌发表,清热除烦,调和营卫,用知母、山药生津止渴,用防风去寒湿之邪。

反馈
服药两剂,症痊愈。

脉景注解: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原文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适用于体格健壮的中青年外感热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脉象浮且有力。原方麻黄用量大,用到六两,并且配合甘寒清解之石膏,外解表寒,内清里热。

刘惠民老先生善用大青龙汤,当年毛主席感冒后引起发烧,诸医措手不及,最后还是请刘老用此方,一付而烧退。值得注意的是,此方体质较弱脉象无力者应慎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

医家简介

|左二:刘惠民|


刘惠民,中医学家,山东沂水人。民国名医张锡纯入室弟子,颇得张先生赏识。建国后,历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始人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中央和省市领导同志治病。从事中医六十年,注重临床,长于内科杂症,对于治疗妇、儿科疾患亦有独到之处。
男,汉族,原名成恩、德惠。著名中医。沂水县黄山铺乡胡家庄人。自幼酷爱医学。1916年,拜本村中医李步鳌为师,听讲、辨药、随诊等,深得其传。几年后,边行医边刻苦深研中医医学。20年代赴奉天(今沈阳市),在名医张锡纯创办的“奉天立达中医院”学习和工作,两年后,考入“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回故里继续行医医术日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