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摘要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最快、最直接、最有效地分辨真假美猴王!斗图大会,饕餮盛宴,我来拾珠。 粪类圆线虫与钩虫幼虫的鉴别
上表来自曹兴午教授的总结,非常全面,我们要快速辨别,先掌握其中几个要点,曹兴午教授总结:“采用碘液粪便涂片染色,是区别钩虫与粪类圆线虫的一种方法,碘液可以将幼虫杀死,便于观察,而幼虫的生殖原基清晰易见,观察结构口腔短,生殖原基明显(大)即为粪类圆线虫幼虫;口腔长,看不到生殖原基(小),则是钩虫幼虫。” 有了这句口诀,您还怕分不出来吗?不,不,不,口腔长啥样,生殖原基又是什么鬼,我真的没见过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就来看点高清大图吧……
什么?还没有长短概念,那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模式对比图吧
再来看看陈要朋老师培养的,又肥又大,营养超级过剩的钩蚴(图4)
图5:又肥又大,粪类圆线虫 能不能来一个全面一点的高清大图啊啊?这个还真有:
温故而知新:口腔短,生殖原基明显(大)即为粪类圆线虫幼虫;口腔长,看不到生殖原基(小),则是钩虫幼虫。” 关于丝状蚴,来看看罗晓成老师的实拍高清大图和陈要朋老师的观点。
陈老师说:粪类圆线虫早期丝状蚴的尾部模式图,被壳包裹(箭头所指),很快脱落,即丝状蚴尾部分叉的特征,从杆状到丝状要脱皮的。 因此他认为,罗老师拍的还是粪类的丝状蚴,那个鞘,实际上是壳,在脱皮呢。最后我们来看看,引发这次大讨论的源头,赵红英老师的高清大图,在发现钩虫卵的样本中同时发现了幼虫,您觉得是钩蚴,还是粪类圆线虫杆状蚴(混合感染?)呢?
更多靓图,尽在QQ群,欢迎围观,高手斗图!
搬运工: 1.第五节 粪类圆线虫 2.以下内容摘自:孙学廷,教你几招轻松区分粪类圆线虫和钩虫,检验时间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 两种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 1. 钩虫的虫卵随人体排出体外后,在温暖(25~30 摄氏度)、潮湿、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 小时左右即可孵出杆状蚴,约再经 5~6 天发育,并且经 2 次蜕皮,幼虫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发育成丝状蚴,即感染期幼虫。绝大多数感染期幼虫生活在 1~2 cm 深的表层土壤内,具有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 2.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复杂,为兼性寄生,包括自身世代和寄生世代。该虫在寄生世代中,有成虫、虫卵、杆状蚴和丝状蚴 4 个阶段。寄生世代成虫仅见雌虫,雌虫寄生与产卵均在宿主肠黏膜内,虫卵发育很快,数小时后可孵出杆状蚴,从肠黏膜内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自丝状蚴感染人体至杆状蚴排出,至少需要 17 天。被排出的杆状蚴,即可经 2 次蜕皮直接发育成丝状蚴感染人体,也可进行间接发育为自生世代的成虫。 当宿主机体免疫低下或发生便秘时,寄生于肠道中的杆状蚴可迅速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这些丝状蚴可在小肠下段或结肠经黏膜侵入血循环,引起体内自身感染。当排出的丝状蚴附着在肛周时,则可钻入皮肤,导致体外自身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