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尽粪类圆线虫前世今生

 elabman 2019-05-05
君安检验

作者:罗嫚--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

         王家军--景洪市人民医院



【简要病史】

老年男性患者,消化道出血就诊

有胃溃疡史,半稀便送检

擦亮您的双眼,精彩即将呈现

小编老师,这群虫乱舞是什么状况啊喂,都看不清好吗,能不能锁定一条看看!

憋着急

特写就在下面

看这婀娜的风姿

妖娆的身段

再看看这水蛇腰

特别适合做网红你说对不对

What?

不知道是啥?!!

那就染个色,再标注一下吧!



原来是粪类圆线虫杆状蚴呀!

小编啊,书上总说杆状蚴、丝状蚴的,咱也没见过,咱也不敢问呐!

那你可是找对人了,小编搞到了罗嫚老师的独家珍藏哦!

小编太厉害了!

罗嫚老师太厉害了!!!

小样

还有更厉害的呢

听说罗嫚老师体外培养出了成虫

赶紧瞻仰一下来

雌虫居然怀孕了!!

我的天,这是怎么回事?!!!

来来来,还有更刺激的

天呐,雌虫体内的幼虫还会动?!!

这真真是绝版了!!!

大家都冷静冷静,小编要开始科普了哈

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1876年首次发现。目前,已知类圆线虫属至少包括30种,大部分寄生哺乳动物,有些寄生灵长类也可感染人类。 本病发病过程长,临床症状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症可致死亡。

【病原学】

       粪类圆线虫生活史为世代交替,包括自由世代寄生世代。 自由世代可完全在土壤中完成;寄生世代在宿主体内完成(形成自身感染)。目前,在宿主体内只找到雌性成虫,雄性成虫是否存在尚有争议。

       雌性成虫 长约2.2mm,宽0.04mm;呈半透明,有细横纹的表皮;口腔短,有四个不明显的唇瓣;食管细长,其长度小于身体长度的1/3;有成对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尾尖细,略呈锥形;肛门位于尾端稍前之腹面;生殖孔位于虫体后1/3和中1/3交界之腹面。雌性成虫寄生在十二指肠固有层,并在初次感染近一周后,开始在此产卵。

       虫卵 与钩虫卵极为相似,大小约70X40um,呈椭圆形壳薄而透明,因产出后5~6小时在肠粘膜中孵化成杆状蚴,因此粪便中很难见到虫卵,但在腹泻时可找到。

       杆状蚴 短而活动慢,长约250~300um,直径约60um,颊腔短,有突起的生殖原基。

       丝状蚴 为感染期幼虫,身体纤细柔软、移动快速,长约350- 600um,宽15um,肠道呈直线状,有凹口的尾部,没有明显可见的生殖原基。

       在土壤中由杆状蚴发育成的成虫,其长度是肠道成虫的一半,有雌、雄两种,雌虫长约 1mm,雄虫约0.75mm。

       雌性成虫寄生在十二指肠固有层,并在初次感染近一周后,开始在此产卵。卵很快在肠粘膜中孵化形成非感染性杆状蚴,并自粘膜逸出进人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杆状蚴也可由于便秘、高热或腐败发酵等原因,在人体肠道内蜕皮,迅速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形成自身感染,此为粪类圆线虫的寄生世代。

       粪类圆线虫的寄生世代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杆状蚴,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可在24小时内转变为感染性丝状蚴,丝状蚴在潮湿环境下可存活数周,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重新开始寄生世代。 如果光线、气温和湿度条件适宜,杆状蚴可以经四次蜕皮发育成成虫,其长度约为肠道形成的成虫的一半。雌、雄成虫交配,并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产卵,数小时内孵出杆状蚴,杆状蚴可再次发育成自由世代的成虫,也可发育成丝状蚴,开始寄生世代。

【流行病学】

       粪类圆线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在温带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也存在。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有3百万到1亿人感染。在亚洲热带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国南部和南、东欧都有广泛流行,但感染<10%。近年来在北京、浙江、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都有散发病例报道,多见于使用激素治疗或肿瘤化疗等免疫功能受损病人。 这些资料表明粪类圆线虫在我国的分布也较广,但感染率较低,在特定人群中有散发病例。

       本病的传染源为粪类圆线虫患者和带虫者,主要经皮肤接触感染。 目前认为自由世代持续时间短,在传播中作用不大,而自身感染才是慢性持续感染的重要基础。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可出现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和重度播散性感染等不同情况,可累及多个器官。

1、皮肤急性和慢性持续感染患者可表现为风疹和肛周匍行疹等。

2、呼吸系统:当幼虫移行至肺、支气管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哮喘、咯血、嗜酸细胞增多症,Ⅹ线呈局限性或弥散性阴影。在播散性粪类圆线虫病人可发生弥散性支气管炎、严重的肺泡内出血,并可导致病人死亡。

3、消化系统:消化道慢性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上腹疼痛、餐后饱胀、胃灼热,也可发生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偶有便潜血,大量胃和结肠出血。

4、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只见于重度播散性感染的病人,由于幼虫随血液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机械刺激引发。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法:在粪便标本中可查到杆状蚴,腹泻病人的黄便中可查到虫卵。连续粪检或用甲醛溶液乙醚浓集法可提高检出率。

(2)成虫检查法:从十二指肠引流、细线胶囊法或内镜检查收集的十二指肠液中可查到虫体,是一种非常灵敏、快速的诊断方法。

(3)培养法:可用下列方法进行粪便培养:

①营养琼脂平皿培养法:幼虫移行可在平皿上形成特征性的孔穴;

②在湿润的活性炭中培养:幼虫可移行到表面而获得;

③试管滤纸培养法:幼虫在滤纸条上向下迁移。

2、血液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比值可升高,但在重症和免疫缺陷病人可不升高。

3、免疫学检查皮试法及 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粪类圆线虫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疫源接触史,包括多年前曾经到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有本病特征性的皮肤、肺部和肠道临床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本病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在粪便或其他体液中发现粪类圆线虫幼虫,虫卵或成虫。皮试法和ELISA法及免疫荧光检测法可提供辅助诊断。本病应与钩虫病相鉴别。

【治疗】

1、噻苯达唑:为传统的治疗药物,但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应用。

2、阿苯达唑:疗效较噻苯达唑低,但副作用小,常用剂量为400mg或800mg/d。3天1个疗程,1~2周后可重复治疗1次,幼虫阴转率达80%以上。肝肾功能严重不良时不宜采用,孕妇禁用。

3、伊维菌素:疗效较好,几乎没有副作用,常用剂量为200ug/kg,疗程1~2天。

【预防】

       注意环境卫生的改善及粪便垃圾的处理,不用新鲜粪便作施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接触可能受污染的土壤,在流行地区接触土壤时要穿胶鞋等。

参考文献:

[1] 贺联印,许炽熛.热带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6-719.

以上,老师们都学到了吗?
就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那咱们继续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