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讲解词 南京廖华3

 天然首选 2018-01-29
期湖南的“越人墓”中常见,有学者将其定性为“碎物葬”的习俗。这和青铜器的比较珍贵,数量有限有关,无法像中原地区那样满足每一个贵族死后一定规格的整器陪葬,于是在墓葬中放入些许碎片,以示地位和象征富有。比较常见的是鼎、卣、爵等。还有小件的刮刀、锸、铲等。

墓葬出土的玉,都是比较小型的玉珠,玉环,玉璧等,都是佩玉,未见礼玉。学者们推测这类是推专门用作墓葬的葬玉,有辟邪、防腐、通灵的含义。玉器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这些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墓主人是城内贵族身份。

湖南本地是不产玉的,但是我们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几件藏有玉器。其中藏玉最多青铜器叫做龙凤纹铜戈卣,一件酒器,多达1172块玉。这种特殊的保存方式也是炭河里特有的一种方式,专家将其解读为一种财富的储存方式。

考古学界曾对炭河里遗址是否存在铸铜作坊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一方面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纹饰、形制、使用方法和铸造工艺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里应该有自己的冶炼中心和作坊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考古成果上,确实没有发现作坊存在的有力证据。只在湖南石门皂市发现的一块冶炼留下的红色尖状铜块。

在湖南的学者看来这个作坊是一定存在的,至于为什么,我们走进青铜器的篇章,了解一下宁乡铜器群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之后就一目了然了。

11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主要是陶范法。这些人物雕塑的综合展现的是以国宝四羊方尊为例的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它是用陶范法制作的。

工人们首先准备陶泥,做成母模进行烧制作为内范,然后再根据内范为它制作外范;将内外范合起来并流出空隙,在其中浇筑铜水,再放进炉中烧制成器,最后对青铜器的边角进行打磨。四羊方尊是分几次合铸完成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看到工匠们将羊角的龙头单个铸上去,最后就做成了成品。陶范法的模具一次只能做一件,所以我们很多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原理简单但是工艺复杂,所以我们也将四羊方尊称为“甄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青铜文明的解读篇

我们继续往前,眼前这面墙就是按照象纹大铜铙上面的纹饰来进行装饰的,粗犷而庄重,神秘而肃穆,这也是与3000多年前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礼乐制度相互映衬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由此也可见当时祭祀地位的至高无上。

眼前展示的是一场大型的祭祀典礼,大家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西周的祭祀文化。

整个画面处在平整宽阔的土地上,草色翠绿,显得朝气蓬勃,显然这是于城郊举行的一场祭祀活动,称之为外祀。外祀主要包括祭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披着长袍的大祭司头戴高帽,神情显得

12

肃穆庄重,令人敬畏。旁边手舞足蹈的人是配合祭师完成祭祀活动的舞师,在大自然环境的衬托下愈加彰显其神秘之感。桌子下面摆放的是毛色纯一猪、牛、羊三牲畜,三牲具全称为大牢或太牢之礼,有猪、羊而无牛称为少牢。只有贵为天子者方可使用太牢之礼,诸侯士大夫只能使用少牢,否则就是越礼。至于平民百姓祭祀,以碗、盘盛上自家最好的瓜果配上一碗大肉,足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了,眼前三牲俱全,毫无疑问这便是天子所用的祭祀规格。

浩浩荡荡的士兵在后方整齐有序的排列,所以这个祭祀场景可能是出征前的祈福祷誓师,愿天神保佑这次出征能够凯旋而归。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是一次为民请命的祭祀,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祭祀文化还体现在礼器和乐器上,后面的编铙与前方的四羊方尊与其相呼应,作为这场祭祀活动中的礼器、乐器,形成一个完整的祭祀活动布景。

【四羊方尊】

如今安放在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也有过一段离奇的遭遇······ 【陈列文物讲解】

尾厅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都是“礼”的等级体现。但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与“礼”相配合,

13

调和关系、融合感情,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达致和谐的理想境界。

这是通过全息投影的技术,真实还原西周宫廷宴饮奏乐、礼乐和鸣的场景。实际上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雅乐的特点以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

从左往右陈列出四种打击乐器,分别是:

编铙:铙的柄在下,口朝上,人们希望铜铙竖置敲击所发出的雄浑有力的声音能通过那朝天敞开的大口上达天庭,使其祖先神灵能得知其取得的丰功伟绩,铜铙的作用已从起初的用于军旅发展为娱乐鬼神的祭祀之器。

猪形铜磬:磬是我国古老的击奏乐器,最早主要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商周时代成为当时重要的礼乐之器。磬的材质多为石或玉,很少见青铜铸制。南方地区发现的青铜磬,很可能是作为特磬被当成祭神礼仪中的重要乐器。

铜镈:镈作为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起源于商末周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

编钟: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古代的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湖南出土的铜铙与殷墟等地的商代晚期铜铙形制虽然相近,但体

14

型和纹饰差别非常大。殷墟的铙体型非常小,,而湖南的铙体型比较大,最大的一件“象纹大铙”重221.5公斤,被誉为“铙王”,这在中原地区绝对不见,显然是湖南的特产。镈、磬,这两种乐器也是同时期中原和其他地区少见的。青铜乐器在湖南商周青铜器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与其他已知的青铜文明判然有别。

案桌上面摆放的是铙、钟、鎛、磬,敲击它们可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大家也可以点击下方的电子触摸屏进行互动,来体验不同青铜乐器的悦耳之声。

这是利用现代科技——全息投影技术展现出众多宁乡出土的精美青铜器的三维图像,大家可稍作停留,驻足观看。从这些器物我们不难看出,宁乡出土的青铜器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第一,有不少动物造型的作品,如四羊方尊、象尊、虎卣、牛觥等,设计奇特,工艺精湛。不是简单的纹饰,而是把兽形和器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中乐器数量特别多,种类也很齐全特别是铜铙,多达70多件。体型庞大,与中原殷墟出土的小型铙差别很大。

第三,湖南这些青铜器铸造年代多为商代晚期,但是与中原商代晚期同类器物比较,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装饰风格华丽,铸造工艺精湛。

现在看到的这一面墙的背景就是在我们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和一些特殊的动物纹饰。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动物造型,

15

有蝉纹,虎纹,有象纹,有鹿的装饰等等,这既揭示了我们湖南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也体现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大家对于我们正前方的纹饰是否有熟悉的感觉?这便是摘取自中厅的兽面纹铜瓿上装饰的浮雕牲首。

结束语

宁乡的青铜器璀璨夺目,炭河里古城尘封多年,礼乐文明绵延数千载。今时今日我们走进展厅,走进千年之前的古国文明,感知历史,拨开迷雾,收获满满。沧海桑田,但幸运的是我们的文明一直在延续,礼乐一直在盛行。

在今天看来,炭河里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湖南商周历史的空白,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但仍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破译,更多的璀璨的文化等待挖掘和重现。希望今天的青铜文明之旅能够给大家带来收获,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带给我们新的感知。

我的讲解到此就结束了,谢谢您的参观,接下来大家可在馆内自由参观,欢迎下次再来!

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