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正文

 無情360 2018-01-30
【来稿选登:马戎教授直言民族历史研究要害问题】朋友评论:马先生话讲得委婉,但说破了少数民族史伪造夸大的问题,而且指导思想是“分”。不拨乱反正,西晋、奥匈、南斯拉夫下场离我们还有多远?
转发马戎老师的发言摘要如下:
马戎老师:
今天是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历史学部的研讨会,在座的都是我国历史学界的著名学者,我想借这个机会提请大家关注一下与中国民族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5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在上世纪80年代,由国家民委主持编写出版了一套5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一本。这也体现出我国思维框架中的“汉-少数民族二元结构”,因为没有组织编写一本《汉族简史》。费孝通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曾明确表示,他认为这套丛书有重大缺陷。他指出在历史进程中,脱离了与中原汉族的交往,各族的历史是没有办法写的。他说:“事实上少数民族是离不开汉族的。如果撇开汉族,以任何少数民族为中心来编写它的历史很难周全”。“民族研究也等于是少数民族研究,并不包括汉族研究”(费孝通,1999:99-100)。包括了中原群体与周边群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演变形成的。假如分族别撰写各族的历史,实际上会割裂历史上各群体彼此之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联系与互动,突显了各“民族”的历史主体性。在具体撰写中,我们看到一些民族的《简史》(如《保安族简史》、《撒拉族简史》)的历史叙事缺乏可考证的文献依据,内容单薄。同时,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简史》编写者很容易以“阶级斗争”的思路和以“被压迫少数民族反抗史”为主线来描述历史上的“民族冲突”。本世纪初重新编辑出版这套各族《简史》,体例没有变化。其中部分《简史》把一些“民族”的族源历史追溯到三千年以上,表述的一些观点是否真实客观,希望史学界的学者们给予关注。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是主线与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样一套分族撰写的少数民族《简史》的编写与出版,是一套系统性突显各“民族”在祖先血缘、传统居住地、政治体制、社会组织、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具有独特性并且相互区隔的历史叙事,可以说是一种当代的“民族再构建”,对今天加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可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对于其实际产生的社会效果,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反思。相比之下,20世纪30年代王桐龄先生撰写的按朝代分期撰写的族际交往史,可能正面效果会更多一些。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