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风尚 北海风尚 烽火战事硝烟度,凶波叠嶂九天处。 世外幽境水一方,先祠堂上谱中录。 2011年6月,仲夏的北海异常炎热,在合浦县曲彰乡湖海运河上,几位当地的客家人围坐在船上,吃过午饭,小船沿着运河一路向北驶去,大约十分钟后小船驶入湖区---位于合浦东北部的六湖水库。
放眼望去,只见远处的水面上,一座建筑物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清晰。这座建筑物高出水面约三米,呈四方形,两颗一大一小的榕树绕墙而生,已经高过屋顶。那么为什么会在六湖水库有这样的建筑?是什么人建的?又是什么时候被遗弃在这里的呢? 陪同我们的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城叫直屋城,是曲樟豪沃村一个古城,豪沃村的村民是从中原移民过来的客家村落。他们当时过来只有几十个人,后来发展到道光年间这里已经有几百人了,并建城与此,建城的目的跟中原的客家土围楼是一样的,这是其中的一个炮楼,它这个城有四个炮楼,这里一个,那边一个,那边还有一个,四个炮楼。 合浦县曲樟六湖垌客家水下围屋 据合浦文史学者范翔宇介绍,整个六湖水库的所在地原来是客家人聚居地,当地人称作“六湖垌”,南流江的支流绕山而过灌溉着大片农田。1958年由于修建合浦水库的需要,六湖垌地区成为水浸区,一万多客家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迁出,1960年,曾经的鱼米之乡六湖垌成为造福合浦几十万农民的六湖水库。 昔日六湖垌,今天的六湖水库 2011年10月15日,农历的九月十九日,来自各地的陈氏后人时隔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聚集在六湖水库旁的陈氏陵墓前,祭拜自己的祖先。在这些迁居他乡的客家人眼里,五十年多年前的那次迁徙与历朝历代的客家迁徙都有着不同的意义,那是一次有组织的主动迁徙,也是客家人“识大体、顾大局”奉献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历史上广西客家人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迁徙。陈氏后人陈海清说虽然当年离开了故土,但是我们心里都充满了自豪,因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贺州市八步区 那么广西客家人最早大规模入桂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贺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这里山川秀丽,风景宜人,自汉元鼎6年置临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贺州潇贺古道对接,自古就是中原与岭南经济往来的商业重镇。这里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又是客家人比较多的地区,整个贺州地区客家人占了三分之一。 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认为,客家人最早进入贺州地区应该是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为了防腐败,500里以内不当官,所以贺州的500里以外基本上都是来自江西、福建、湖南这三个地方来贺州当官是比较多的,那么江西、福建又是客家人聚集地区。宋代大学者朱熹,写了本书叫《朱子宇内》在第十九卷就写有广西贺州有个大房子,里面有很多的子屋,给大家分伙住的.中间有祠堂,祠堂是给大家做工事的。这是孝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个赞扬很高。这就是我们贺州客家围屋的一个形成。 贺州客家围屋 按照已故著名学者钟文典的观点,两宋期间是客家人最早入桂并形成民系的时期,入桂客家人主要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等地,桂东、桂南地区仍然是他们择居的重点,也开始有少量移居桂西、桂北,路线除了走湘桂走廊外,多数经过西江水路而分流各地。《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对当时绝大多数州郡的人口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按照上面的记载,宋代广西已有主户与客户之分,桂州(今桂林):“主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九,客,七千七百五十九”。 更为难得的是,客家话也在这个时期被收录在当时的史料中。南宋时期的地理学者曾先后在钦州、桂林等地任职六年,离开广西后编写《岭南代答》一书,对广西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书成为今天研究广西历史的重要文献。在《岭南代答》中关于方言的描述引起了客家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比如下面这段记载:“方言,古已有之,乃若广西之萎语...至城郭居民,语乃平易,自福建、湖湘皆不及也....早曰朝时,晚曰哺时...相交曰契交,自称曰寒贱...长于我称之曰老兄,少于我称之曰老弟;...水落曰水尾杀。泊舟曰埋船头,离岸曰反船头,舟行曰船在水皮上..." 客家研究学者熊守清解释说:早上的早呢,叫做朝,晚上呢叫做哺,也是客家话,下雨我们一般叫落水,它叫水米沙,现在蒙山那些客家人还是这样说的,从这本书记载看是地地道道的客家话。 贺州玉石林景区 当时广西仍属穷山恶水、莽莽荒原之地,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总体上客家人在广西的人数上并不占优势。大量的证据表明,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入桂的高峰是在明清,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乱。明代由于少数民族起事连年不断,为了巩固对广西的统治,明王朝在平定“叛乱”以后,通过设立卫所,增派驻军,在少数民族地区遍设各类巡检司,按照《明史》记载,明代广西设10卫,20千户所,驻士卒近8万,合家属20万有奇。从现今广西各地遗留下的大量族谱中,都有明代迁徙入桂的记载,足迹遍及广西当时的11个府和州县,尤其是在客家人口比较多的陆川和博白。 陆川温泉镇吕氏宗祠 位于陆川温泉镇洞心村的吕氏祠堂是陆川最早的吕姓祠堂,始建于清乾隆22年(公元1755年),按照碑记上面的记载其吕氏先祖于明成化16年(1480年)由福建迁入城南郊粟木村,始祖自官田安家后,至五世祖厚庵开始建祠。
乌石镇坡脚村的罗氏家族也是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迁居于此的,据罗氏族谱记载“明季成弘间,有启成公讳大成常者,同德配卓氏徙粤西,而籍占陆川,宅居坡脚,相阴阳,批荆棒,辟土地,以一人而开万世之基,携四子而重千秋”。罗氏后人罗立宪说:瑶人能够逃生的都逃回瑶山去了,这样呢,这地方就变成比较荒无了。比较荒无,我们这个地盘,大常公来呢,来开发这个地方了,按传说是这样讲。按照博白熊氏族谱记载其先辈:1506年买断英桥新联水鸣滩业,1507年迁入英桥新圩客铺。 博白县东平镇朱家大祠堂 坐落在博白东平镇富新屋角头村的朱家大祠堂是博白朱氏最早的祠堂,按照朱家留下来的族谱记载,朱家先祖最早是明代弘治2年(1489年)从江西迁居此地,如今仅博白县朱氏后人就超过10万人。 博白县顿谷镇金圭塘王氏祠堂 同样是明朝弘治年间迁入博白的还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先祖,根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先祖,“路经白州,慕形胜,遂家焉”。先居王村,旋徙居略塘。如今坐落在顿谷镇旧金村的金圭塘就是王氏先祖落户博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于康熙年间修建的祠堂。 玉林硃砂垌客家围屋 按照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记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元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州话自闽西省来。”博白文史学者陈国才1982年曾专门就这段话专门致信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博白籍教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回信中表达了他的观点: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客家话,多自福建汀州来,或者是从广东嘉应州来。这说明明朝时期客家话已经是当地的三种主要语言之一。 柳江县客家围屋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战事不断,广西是南明政府抗清基地,又是瑶壮起义的集中地,延续了二十多年的酷烈战争,致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当时广西与邻近的广东、湖南各省的面积相差无几,而已经开垦的耕地面积却只有广东的1/3,湖南的1/4,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 贺州姑婆山下 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胡庆生认为明朝贺州是瑶族地区,当年瑶族起义,政府要平瑶,整个明朝贺州都是在这么一个拉据战中度过的,战争造成很多土地资源都荒芜了。贺州学院的韦祖庆教授也认为在明朝统治者的政策下,瑶族就逃居到偏远的山区。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统治者的政策之外,客家人的入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贺州市莲塘镇江家大屋 如今在贺州,客家人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带的八步区,其中,大部分是清朝时期从广东迁居过来的。位于贺州市莲塘镇仁冲村的江家大屋是目前广西规模比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民居,江氏也是当地有名的客家望族,据江氏后人介绍,其先祖开基创业是在清朝。
清王朝政权稳定以后,开始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奖励开荒。此时临近的广东则面临相反的情况。迫于土地和生存压力,在广东各个民系、族群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最后发展成土客械斗,迫使大批客家人开始远走他乡。于是从顺治至道光的200多年间,广西迎来了客家人入桂的一个高峰,尤以乾隆年间为最。期间入桂的客家人中以广东为最多,他们多数经西江水路,逢水行舟,遇路步行,深入广西腹地;江西的客家人则多数经湖南经龙虎关,或由富川的苍梧古道而来;福建的客家人则水路旱路并行。 贺州市公会镇清泉村 这里是贺州市公会镇清泉村,全部居住的是客家人,其中80%是姓吴的。吴氏后人桂林著名企业家吴洪密告诉我们:传说在250年前,我们祖先原来住广东揭西县在那说潮州话的人比较多,客家人在那处于弱势,受人欺负。当时清朝有个政策说迁到这边来有地耕有安置地方住,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祖先就带领一大帮人来到广西工会这个地方,250年前来这里,这里全部是空地,荒山野岭。 陆川县谢鲁山庄 陆川文史学者李继孙认为有记载开始陆川有客家人应该是从宋元时期,整个进入陆川的客家人应该分三大时期,最早是宋元,然后是明清,明代是最鼎盛的时期,后来清朝是缓慢的进入。 据清道光版《博白县志》1832年博白人口141483人,比北宋元年的18000猛增了12万多,也正是从清朝开始,客家人在广西也开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布,形成了以贺州为中心的桂东片,以玉林为主的桂东南片,以北海、钦州、防城为主的桂西南片,以贵港、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片等几个主要居住点。 那么迁居异乡客家人在广西是如何落地生根的?他们又给广西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