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和价值都不是天生就存在的,也不是一夜之间突然产生的,生命的进化和价值的进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发展过程,而意识是生命体对于外部事物之特性(特别是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它是伴随着生命的进化和价值的进化而进化的,因此意识不是天生就存在的,也不是一夜之间突然产生的,它伴随着生命进化和价值进化而进化。
最早的生命意识形式是“原始趋性”,这种意识形式集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于一体。也就是说,原始趋性是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的混合体,它同时完成生命体的四个意识过程:感觉过程、认知过程、评价过程和行为过程。原始趋性的进化过程又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和环境要素趋性。
从总体上来讲,意识的进化可分解为以下七个阶段:
一、“无机能趋性”意识的形成
许多原核生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活,并通过分解或合成无机物(如硫化物、氧化物或氮化物等)来获取能量,或者能够通过其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藻蓝素产生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使生物体实现了从“无机无序化能量”向“有机有序化能量”的发展。
这些原核生物为了有效地获取各种无机能量,逐渐形成了对于各种无机物或太阳光所对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趋向性或适应性,这就是“无机能趋性”。
二、“有机能趋性”意识的形成
许多原生生物能够通过腐生方式将废弃的有机物转化为原生生物自身的有机物,或者通过寄生方式将宿主的有机物转化原生生物自身的有机物,或者通过掠食方式将被掠食者的有机物转化为原生生物自身的有机物,从而实现从“有机无序化能量”向“有机有序化能量”的发展。
这些原生生物为了有效地获取各种有机能量,逐渐形成了对于各种有机物或生物所对应的物理化学特性或生物特性的趋向性或适应性,这就是“有机能趋性”。
一般来说,原生生物的有机能主要来自于原核生物的无机能,有机能是一种间接的无机能,因此“有机能趋性”是一种间接的、高层次的“无机能趋性”。
三、“环境要素趋性”意识的形成
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细胞进化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功能,如消化功能、运动功能、呼吸功能、生殖功能、吸水功能或能量传送功能等等,多种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物体(如海绵体),并通过分工与合作使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酸碱环境、空间环境或地理环境等,就可以使生物体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环境要素(如水份、空气、温度、酸碱等)变动范围下进行生存。
这些简单多细胞生物为了有效地获取各种有机能量,逐渐形成了对于各种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特性或生物特性的趋向性或适应性,这就是“环境趋性”。
一般来说,简单多细胞生物的环境要素价值主要来自于原生生物的有机能,环境要素价值是一种间接的有机能,因此“环境要素趋性”是一种间接的、高层次的“有机能趋性”。
四、“感觉”意识的形成
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复杂多细胞生物(如腔肠动物)进化出了感觉器官,从而使生物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辨别事物外部的各种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而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辨别各种不同形态的价值特性,实现了生物体对于多种不同形态价值的识别与选择。
这些复杂多细胞生物(如腔肠动物)通过感觉器官形成了对于各种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特性或生物特性(特别是价值特性)的识别与选择,这就是“感觉”意识。
总之,感觉器官的形成,使生物体实现了从“单形态价值”向“多形态价值”的发展;感觉意识的形成使生物体实现从“单形态价值”识别向“多形态价值”识别的发展。
一般来说,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多形态价值主要来自于简单多细胞生物的单形态价值(如环境要素价值),因此“感觉意识”是一种间接的、高层次的“环境要素趋性”。
五、“认知”意识的形成
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多细胞生物(如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进化出了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如中枢神经或神经节),实现了生物体对于不同形态价值之间关联特性的识别与选择。
这些多细胞生物通过认知器官形成了对于各种环境要素的物理化学关联特性或生物关联特性(特别是价值关联特性)的识别与选择,这就是“认知”意识。
总之,认知器官(如中枢神经或神经节)的形成,使生物体实现了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认知意识的形成,使生物体实现了从“独立性价值”识别向“关联性价值”识别的发展。
有些事物虽然不能直接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价值作用,但它可以通过影响其它事物的价值特性来间接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价值关联特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事物的间接价值特性,也就是说,价值关联特性是一种间接的、特殊的价值特性,因此认知意识是一种间接的、特殊的感觉意识。
六、“评价”意识的形成
随着动物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动物(如旧哺乳类动物)进化出了评价器官(如大脑边缘系统),实现了生物体对于不同形态价值关联特性之关联程度的识别与选择。
价值关联的程度主要有价值关联的规模性、价值关联的强度性、价值关联的持久性、价值关联的范围性、价值关联的稳定性等五个方面。一些动物(如旧哺乳类动物)通过评价器官形成了对于各种价值关联特性之关联程度的识别与选择,这就是“评价”意识。
总之,评价器官(如大脑边缘系统)的出现,使生物体实现了从“无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评价意识的形成,大脑边缘系统的出现,使生物体实现了从“无计量价值”识别向“可计量价值”识别的发展。
事物的价值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价值关联的类别与价值关联的程度。认知器官主要侧重于识别价值关联的类别,评价器官主要侧重于识别价值关联的程度。由于价值关联的程度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联性,因此评价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识。
七、“意志”意识的形成
随着动物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高等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进化出了意志器官(如大脑新皮层),实现了生物体对于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计算。
由于人的行为模式存在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人的行为所追求的价值就必然存在层次性:超复杂行为模式和复杂行为模式侧重于追求较高层次的价值(长远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和精神价值),简单行为模式和本能行为模式则侧重于追求较低层次的价值(眼前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和物质价值)。
总之,意志器官(如大脑新皮层)的出现,使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实现了从“低层次价值”向“高层次价值”的发展;意志意识的形成,大脑皮层(新皮层)的出现,使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实现了从“低层次价值”识别向“高层次价值”识别的发展。
事物的价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物对于生物体的价值作用,主要通过事物对于生物体的价值规模(即事物的价值量或价值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生物体对于事物的价值反作用,主要通过生物体的行为价值规模(即行为的价值量或价值率)来体现。评价器官主要侧重于计算事物对于生物体的价值规模,意志器官主要侧重于计算生物体自身行为对于外部事物反作用的价值规模。由于生物体自身行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事物的价值,因此意志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意识。
几点说明
1、意识进化的基本顺序。意识进化的基本顺序是: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环境要素趋性、感觉意识、认知意识、评价意识、意志意识。
2、意识进化与价值进化(或生命进化)之间的关系。意识是生命机体对于事物特性(特别是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意识与生命或价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命的进化或价值的进化必然推动着意识的进化,意识的进化必须推动着生命的进化或价值的进化。
3、感觉意识、认知意识、评价意识与意志意识之间的关系。认知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意识,评价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识,意志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意识。
4、人类意识的分类。人类的意识可分为四大类:感觉、认知、情感(或评价)与意志。其中,感觉是为了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认知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情感是为了解决“有何用?”的问题,意志是为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感觉过程、认知过程、评价过程和行为过程,这四个过程分别用感受器、认知器、评价器和感受器官来独立完成,即感受器完成“有什么?”的过程,认知器完成“是什么?”的过程,评价器完成“有何用?”的过程,评价器完成“怎么办?”的过程。
5、人类意识进化的集中表现。意识的进化过程集中表现为感觉、认知、评价与意志不断趋于分离、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即随着意识的不断进化,首先是感觉逐渐从意识中分离出来,然后是认知逐渐从意识中分离出来,其次是评价逐渐从意识中分离出来,最后是意志逐渐从意识中分离出来。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