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雍:俯仰天地间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8-01-30

在北宋中期的大儒中,邵雍是别具风格的一位。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邵雍的风格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刻苦力学、豪放不羁、虚心折节和旷达和怡。

苦读游历 学易悟道

邵雍(公元1011年~公元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省林州市刘家街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邵雍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年少时的邵雍雄心勃勃,希望自己能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他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刻苦学习了好几年。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是邵雍根本不觉得读书有多苦,他说学习要是不感到快乐那简直就不是学习。所以钱穆说他“刻苦力学”也不完全准确,他是一个主张快乐学习的人。

邵雍还特别讨厌死读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主张素质教育。他把那些死记硬背的学问称之为“记问之学”,认为记问之学是不能够成就事业的。

在读书中,邵雍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单读古人的书,还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江汉平原,考察了西周那些分封国比如齐、鲁、宋、郑的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遍访名山大川,结交四方英豪。游学数年,他的思想渐趋成熟。待到邵雍归来时,他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没有出去游历了。

30岁的时候,邵雍的母亲去世了。邵雍在家守丧,侍奉父亲,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道。不过这一年对邵雍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奇人——李之才。这李之才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道教大师陈抟的三传弟子,精通周易数术。当时他在此地当县令,听说邵雍志向远大且才华出众,便把他找来。邵雍为其学问折服,拜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及伏羲氏的八卦。李之才先教他物理之学,再教他性命之学,并且将从陈抟那里秘传的《先天图》也传授与他。邵雍对老师毕恭毕敬,潜心向学。

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的时候,其勤奋劲儿真是让人感动。他的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于是他就在做菜的时候不放油,用菜油点灯看书。在邵雍跟随李之才学习的第6年,李之才去世了。但是邵雍已经掌握了求学门径,从此开始了独自钻研之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周易的研究上,3年里他没有在床上睡过觉,而是昼夜危坐,思索易学的奥妙。

乐居洛阳 隐而不仕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居房屋都是棚草做的门,难以抵挡风雨。他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虽然日子穷苦、一无所有,但邵雍却一副怡然而自得其乐的样子,让周围的人难以理解。邵雍最先居住在天宫寺里,并在这里设馆教学。由于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以及和善的性格,很快就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他的教诲。其中不乏新科状元及达官贵人,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名扬四方。

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司马光及著名诗词家吕公著等退居洛阳,因敬重邵雍,常常与之一起出游,并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带园地的住宅。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了园宅。从此邵雍移居其中,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并为宅子起名为“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

要说为邵雍建“安乐窝”的这些朋友,那来头可就大了。这“安乐窝”有地、有园,还有庄。那地契是属于司马光的,园契是富弼的,庄契是王拱辰的。这3个人都位列宰相,这个“窝”的级别确实是够高的。

“安乐窝”中的岁月是邵雍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许多达官贵人免不了推荐他去做官。朝廷也不断下诏荐举,邵雍经常被推荐,但他都一一回绝了。

其实,“安乐窝”中的岁月是神仙般的生活,他哪里会去那官场上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煎熬。他在《安乐窝中四长吟》中写道:“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太平自庆何多也,唯愿君王寿万春。”

“一编诗”指的是他的《伊川击壤集》,“一部书”指的是《皇极经世》。他快活得不得了,所谓“俯仰之间俱是乐,任他人道似神仙”。

不过他也不是老待在“安乐窝”中,他还时不时地出游,让人推着小车,每到一户人家,那家人必定是倒屣相迎。即便是那些儿童、奴婢也都把他奉为贵人,家中的子弟都争相拿出酒具,问他想要什么,对其极为尊敬,不称呼他的姓,只说“咱家先生来了”!

皇帝有宫殿,出门在外时有行宫;邵雍居家有“安乐窝”,出去了就有“行窝”。当时洛阳有12个大富豪,他们仿照“安乐窝”给邵雍建别墅,随时准备邵雍的驾临。邵雍到了“行窝”,和那家里人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妯娌姑嫂及婢妾之间往往免不了有些矛盾,有时还闹得不可开交。邵雍一去,她们就向其陈述,邵雍三言两语就把矛盾化解了,而且是人人欢心,于是美味佳肴都向他呈上来。邵雍在一家宴饮几天之后,再到下一家去排忧解难并宴会畅饮。邵雍自己有诗说:喜醉岂无千日酒,惜冬还有四时花。小车行处人欢喜,满洛城中都似家。

那么大的洛阳城,邵雍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其受追捧的程度恐怕不亚于今天的歌星、影星。后来邵雍去世了,有人在诗中无限感叹道:“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

德行端正 病卒简葬

司马光以邵雍为兄,他二人的高尚品德为周围乡邻所仰慕。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时往往说:“你做不好的话,恐怕司马先生、邵先生会知道的。” 有官员、读书的士子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也必会去邵雍住处拜望。

邵雍德行甚为端正,来拜访的人一望就知邵先生之贤良,但邵雍却从来不表露自己,也不提防别人什么,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没有避讳;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喜欢说别人的缺点;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解答,从来不用强制的方式向别人说教。 邵雍待人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诚恳。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被他感化了。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宋神宗全面推广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

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贤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苛,能尽自己为官之力对百姓宽厚一分,那百姓就会受到一分恩赐。弃官对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邵雍最重要的著作是《皇极经世》,他通过数字来把握宇宙的本质。他认为30年为一世,12世为一运,30运为一会,12会为一元。因此一元就是129600年。但是元还不是宇宙的最大周期,还有元之元。每满一元的时候,就是满了129600年,旧的天地毁灭,新的天地产生。而满一个元之元的时候,宇宙便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穷则变,变则生,生而无穷”,宇宙就是这样无限变化的。

邵雍患病垂危期间,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知名人士早晚在他跟前守候照料。邵雍将死之时,大家在外厅共同商议他的丧葬事宜。邵雍听到那些商议的话语,就召唤他儿子邵伯温到跟前交代说:诸君欲葬我近城的地方,应当从于先祖的坟地,一切从简。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用大字写了一首诗:“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间,浩然无所愧。”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邵雍去世而简葬了,官方给予了追封和抚恤,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而在民间,他的事迹流传得越来越广,也越来越神,最后竟被描绘成为一个有着超现实能力的大预言家。据说他的《梅花诗》预测了北宋之后1000年的历史,这当然有点荒谬的成分在里面。

不过邵雍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还是他那“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的胸襟和眼界,上下古今,吞吐六合,唯有神仙一样的人物才能有这般气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