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宜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经典的蓝底黄字大logo,还是无论何时去都人满为患的壮观场面? 有网友说,“宜家绝对是个相亲圣地。因为每次逛宜家,都有找个姑娘赶紧结婚,一起装修的冲动”。 瑞典首相说,宜家让家居布置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承受得起的消费,它改变了一代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可如今,这一切的缔造者走了。 宜家官网昨日发布讣告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宜家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于1月27日(当地时间)在位于瑞典斯莫兰的家中安详辞世。他的家人和全球宜家家居员工都会非常怀念他。” 从1943年创办宜家至今,坎普拉德执掌公司超过70年。现如今,宜家已经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55个商场,年销售额380亿欧元,每年接待顾客10亿人次。 据说,在欧洲,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人睡在宜家的床上,就连他们的商品小册子《家居指南》,印刷数量都是《圣经》的3倍。 可坎普拉德本人,始终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有人说他有阅读障碍,也有人说他博闻强识,精于文字; 有人说他英文不好,接受采访会磕磕巴巴,也有人说他那是装的; 有人说他一生节俭,是个大慈善家,也有人说他精于算计,为了大肆逃税,才把家从瑞典搬到了瑞士。 那么,问题来了,坎普拉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咱们就从他这些年说过的金句开始梳理。 “那是一种惊喜,当你发现自己能够如此便宜地买进各种东西,然后再以稍高一点的价格卖出时,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惊喜。” 坎普拉德从小就深知赚钱的重要性,所以很小就感知到了这份惊喜。 他1926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斯莫兰。父亲经营着一家农场,但经营状况一直不太好。 坎普拉德5岁的一天,他的一个小伙伴要买火柴,但因为商店太远,就一直在抱怨:哪怕贵点,也不想走那么远。坎普拉德记得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火柴,就和小伙伴说,自己可以和他做这笔买卖。当天下午,他们就成交了。 交易的成功,让坎普拉德初次感受到了兜售的快乐。 很快,他又发现,在斯德哥尔摩可以用非常低的价格买入大量火柴,再以比其他商店更低的价格卖给顾客。于是,他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兜售火柴。 在卖火柴的同时,他还会主动询问对方还有什么需要,然后记录下来,再进货。从圣诞装饰品、皮夹,到圆珠笔、铅笔……只要是有人需要的,他都卖。 如果这些都还算是小打小闹的话,那11岁那年,坎普拉德绝对是赚到了“第一桶金”。 当时,他瞅准商机,把一批种子卖给了一家农场,从中大赚了一笔。他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和一台打字机。 “我们的想法是为所有人服务,包括穷人。我们必须降低成本。” 1943年,17岁的坎普拉德对交易的痴迷近乎疯狂。 他拿着父亲给的一笔奖学金,就想去注册公司,专门售卖家庭生活用品。但依照当地法律,未满18岁的孩子是不能注册的,没办法,他只好去求助了舅舅,这才成立了IKEA,也就是宜家。 IKEA的名字是由他的名字(Ingvar Kamprad)的首字母(IK),以及他长大的农场名字(Elmtaryd)和村庄的名字(Agunnaryd)的首字母组合而成。 起初,坎普拉德只是从国外进口一些尼龙袜、贺卡、钢笔、皮夹、钟表等廉价生活用品,再通过邮寄来卖货。他记得自己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米,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 直到1951年,坎普拉德突然发现,瑞典新建的百万套公寓,催生出了巨大的家具市场,他于是决定,不再卖其他七零八碎的东西,开始专攻家具销售。 坎普拉德推出的第一批家居产品是一种扶手椅和一款咖啡桌。为了方便顾客记忆,他为每种家具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例如,扶手椅就叫“露丝”。 他还把邮购广告改进成一种叫《宜家通讯》的小册子,将所有商品在小册子里集中介绍给顾客,展示自己“有价值的低价格”的大众家居理念。 邮卖虽然能节约成本,但日子久了就有了另一个问题:顾客没办法直接判断真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坎普拉德把一个废弃厂房改造成了展厅兼仓库,这样就可以把邮购手册上的家具摆出来让人看到实物,打消顾客对低价商品质量的忧虑。 “宜家专卖店”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眼看着宜家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的竞争对手们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开始抵制宜家,甚至联合起来给供货商施压,不让他们给宜家供货。 被逼到绝境的宜家,要想存活下来,只能靠自己了。他们找来了设计师和木匠,自己做起了家具。没成想,反而因祸得福,他们自己设计的家具,因为极富创意性和实用性,大受欢迎。 那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成了坎普拉德最在意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雇员为了将一张桌子放进汽车后备箱,索性就把桌子腿拆了下来。这让坎普拉德再次萌发了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将家具“扁平封装”,让顾客自己回去组装。这不仅可以为顾客和自己节省高昂的运费,还大大节省了货物的贮藏和销售空间。 宜家的经营理念也就此固定下来,并且沿用了半个世纪。 “我在荷兰理发花了22欧元,超出了我的预算。通常情况下,我一般会争取在去发展中国家出差的机会来理发,上次是在越南。” 宜家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可是这么多年来,坎普拉德究竟赚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 前些年,他还经常以几百万的身家登上各种富豪榜,甚至有人说,他的身家已经超过了比尔·盖茨,但这些都被坎普拉德一一否认了。他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一直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 他是不是真的一分钱没拿,没有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个极其节俭,甚至吝啬的人。 坎普拉德全家住在日内瓦湖附近的一栋小楼里,家具是从宜家淘回来的打折货。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辆开了近20年的老牌沃尔沃。 一件褪色外套、一双磨损皮鞋、一副老式眼镜,这是他最喜欢的行头。超市和二手跳蚤市场是他最常光顾的地方。 工作日,他会在宜家吃最简单的工作餐;如果出差,坐火车他只选二等车厢,乘飞机也从来只坐经济舱。 当然,在自己节俭的同时,坎普拉德也没忘记在宜家推行自己的《一个家具经销商的宣言》。这篇“宜家的圣经”框定了“九条训诫”,其中,节俭的要求位列其中。 坎普拉德在公司里一直要求员工用纸的正反两面写字,要是员工下班忘记关灯,他就会大发雷霆。 “只有睡着的人才不会冒险,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空去见上帝。” 我们都知道北欧都是高福利国家,但高福利就意味着高税收。 为了逃避瑞典的高税收,1973年,正值宜家发展的高峰期,坎普拉德一家移居丹麦,并把宜家的上层机构和主要办事机构搬了过来。后来,他们又搬到瑞士。2001年,宜家总部又搬到荷兰。 在“逃亡”了40年后,2013年,87岁的坎普拉德从宜家国际控股集团的董事会卸任,回到了家乡瑞典,而他最小的儿子Mathias Kamprad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 很多人都以为这老爷子终于要颐养天年了,可他并没有完全放手,而是依然扮演着宜家高级顾问和熟悉决策者的角色。 此外,他还成立了两个家族基金会,积极地从事慈善事业。仅2013年,宜家基金会总计发放了9.06亿元的补助金,用于改善世界上最贫困国家儿童的家庭生活。 就在两年前,还有人问过他,是否该完全退休好好休息下了,老爷子笑眯眯地答道:“只有睡着的人才不会冒险, 我要做的事情可太多了,没空去见上帝。” 遗憾的是,他还是走了,在睡梦中走得很安详,也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作者:娟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