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新论增补治法方药篇一

 愚公移山之志 2018-01-31

湿痰瘀毒的治法方药

一、痰湿、痰饮

除浊化痰法。

主治:痰饮咳嗽,呕恶胸闷,睡眠不安等。

处方:

姜半夏10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3克 制苍术6克 炒枳壳6克

炒竹茹10克 紫苏子10克 炒莱菔子10克

【代表方】

1.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湿痰证。

制半夏150克 橘红150克 白茯苓90克 炙甘草45克

上药为粗末,每用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渣热服,不拘时。

2. 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咳嗽恶心,饮食少思,以及肝风挟痰,呕不能食,头痛眩晕等。

制半夏120克 制天南星30克 炒枳实30克 赤茯苓30克 炙甘草15克

上药为粗末,每用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渣,食后温服。

3. 三子养亲汤(《寿世保元》)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

紫苏子 白芥子 萝菔子

上三味药等分,微炒打碎,10克布包,煮作汤饮,不宜煎煮太过。

按:大便干结者加蜂蜜1汤匙,冬天加生姜3~5片。

二、肥胖、脂浊痰湿

1. 除湿化浊法(见痰湿、痰饮)

2. 祛湿利水法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处方:

泽泻15克 炒白术10克 大腹皮10克

茯苓皮10克 桑白皮10克 生薏苡仁15克

枳壳10克 厚朴6克

【代表方】

1.1 泽泻汤(《金匮要略》) 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

泽泻15克 炒白术6克

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两次,温服。

1.2 五皮饮(《三因极一病证方治》,为《中藏经》五皮散之别名)脾失健运,水湿外溢,气喘胸闷,小便不利。

生姜皮 大腹皮 陈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上五味药各等分,研为粗末,每用9克,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不计时服。

按:方中茯苓皮健脾利湿;大腹皮、陈皮行气消胀,利水化浊;桑白皮肃降肺气,通调水道,生姜皮辛散水饮。共奏健脾理气,利水消肿之功。

1.3 小分清饮(《景岳全书》) 治小便不利,湿滞肿胀,不能受补者。

茯苓6~9克 泽泻6~9克 薏苡仁6克 猪苓6-9克 枳壳3克 厚朴3克

上药以水250毫升,煮取180毫升。空腹服。

3. 运脾平胃法

主治: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食少体倦等证。

处方:

制苍、白术各6克 厚朴6克 陈皮5克

炙甘草3克 姜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炒枳实6克

【代表方】

2.1 平胃散(《医方类聚》)湿滞脾胃证。

制苍术120克 厚朴90克 陈皮60克 炙甘草30克

上药制为散剂,每用6克,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煮至180毫升,去渣,空腹服。

2.2 二术二陈汤(《古今医统》) 治呕吐清水如注者。

制苍术6克 炒白术6克 姜半夏6克 陈皮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4. 通腑泄浊法

主治:里实证。

处方:

大黄5~10克 厚朴5~10克 炒枳实5~10克

元明粉5~10克分冲

注:无脘腹胀满者,厚朴、枳实可减量或去之。

【代表方】

3.1 大承气汤(《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俱全。

大黄12克 厚朴15克 炒枳实12克 元明粉9克

用水一升,煎枳朴二味,得500毫升,再入大黄,煎得200毫升,去渣,纳元明粉,再上火微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如得下,余勿服。

按: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元明粉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此方峻下热积,原用于痞、满、燥、实俱全的阳明腑实证。

3.2 小承气汤(《伤寒论》)阳明腑实证之痞满而不燥实。

大黄12克、厚朴6克、炒枳实9克。

用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渣,分两次温服。

按: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本方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3.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阳明病,胃肠燥实而痞满不甚。

大黄12克 元明粉15克 炙甘草6克

用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渣,纳粉,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按: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元明粉(芒硝)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得和,故名“调胃承气汤”。本方缓下热结,原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燥实而痞满不甚者,舌苔黄,脉滑数。

主笔:李铁军

编辑:陈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