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以来,要说是在学问方面名人不少,但是恐怕能与钱钟书比肩的不多。 迄今为止,钱钟书被学界关注评论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许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对钱钟书作了极高评价,被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强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 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之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着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建国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卓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编》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着,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面对博大精深的《管锥编》,于是就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正是由于当年的《围城》和后来的《管锥编》,他“不幸”成为了神话或靶子。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关于他学问的故事 一、钱钟书入清华大学后的第一个志愿就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要读尽清华藏书。 钱钟书一个礼拜读中文书,一个礼拜读英文书。每个礼拜六,他把读过的书整理好,抱去图书馆还,再抱一堆回来。 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吴宓曾赞他是“人中之龙”: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 二、3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有三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俊秀,曾被比喻为北洋军阀中的“龙虎狗三杰”,其中的“狗”是指颜毓蘅先生,后任教于南开大学,50年代去世。“虎”是指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本名万家宝)。“龙”则是指曾“横扫清华图书馆”,“中西文学兼优”的钱钟书。 三、有一次,在美国耶鲁大学为他举办的茶话会上,他应付自如,洋洋洒洒,迷倒了所有与会者。据一位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学者追叙:“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钱钟书。钱钟书博学强识,出口成章,把许多美国人都唬着了。他在茶会中,提及某一位英语诗人,就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另一位德国诗人,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不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作品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都能流利背出。” 四、钱钟书曾对李慎之说:“西方的大经大典,我算是都读过了。”环顾域中,除了陈寅恪,还有谁能作此言,谁敢作此言? 而写作,大多数读者,单知道他的《围城》,因为已成幽默文学的范本。但他的著作,其实早已等身。《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管锥篇》……不必一一枚举。 他的小说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古洋味、古董范和学究气。 而他的古文造诣,亦无人能望其项背。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他全能招之即来,奔凑笔端,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行水上,自然成文。 五、上个世纪80年代,从天上往钱钟书家掉钱的事简直就是接二连三。 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找上门来,邀请钱老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个小时的时间;开出的报酬是16万美元,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他对校方特使说:“恕我直言,我给他们讲课,我是可以轻松赚钱。但贵校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他们的水平有待提高啊。我给他们讲课,他们不一定能听懂呀。何必浪费他们的钱呢?” 又有一次,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钟书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表示愿意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脸一板:“不卖!”硬是对送进家门的钱不屑一顾。 六、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