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ACEI与ARB

 开心的游游 2018-01-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人体内调节血压的重要内分泌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两种药物都是通过作用于RAAS而发挥着血压调节作用。


如果高血压患者有下述情况,应首选ACEI或者ARB:


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等心脏问题;

不严重的肾功能异常导致的尿蛋白阳性;

糖尿病。


ACEI和ARB药物作用机制不同


ACEI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抑制相对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向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转化,同时组织缓激肽降解,但无法抑制通过旁路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


ARB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AT1受体竞争性结合,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


ACEI和ARB药物效能比较


根据ACEI药物是前体药还是活性药的状况,可分为三类:


1.  前体药物在体内肝脏和消化道黏膜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作用。一般来说,服用前体药物可改善吸收,并常常导致延迟起效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2.  非前体药物,直接具有活性,通过肝脏代谢,如:卡托普利。

3.  非前体药物,直接具有活性,不通过肝脏代谢,如:赖诺普利。


ACEI药物效能比较:贝那普利=雷米普利拉(雷米普利体内的活性代谢物)>赖诺普利>依那普利拉(依那普利体内的活性代谢物)>福辛普利拉(福辛普利体内的活性代谢物)>卡托普利。ACEI药物不仅对高肾素型高血压病人有效,而且对许多血浆肾素活性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也有效。


ARB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一般较低【<5%,除厄贝沙坦(70%)】,但蛋白结合率高(>90%)。


ARB与AT1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EXP-3174(氯沙坦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氯沙坦。


ACEI和ARB药物使用原则


ACEI各品种均应从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加量至起效,老年人尤应如此,以避免血压过度降低;若非血压极高需迅速降压,一般宜首选长效ACEI(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治疗。临床为了有效降压,常需与其他降压药物配伍应用,一般3种或更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以便有效控制血压。联合用药常首选低剂量利尿剂,若降压效果不满意,可再加用CCB、β受体阻断剂或α及β受体阻断剂(心率缓慢者不宜),以及其他类别的降压药。


ARB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常规剂量为一日1~2片(如替米沙坦40~80mg,氯沙坦50~100mg,缬沙坦80~160mg,厄贝沙坦150~300mg等),由于首过效应明显,易饭前服用;ARB降低蛋白尿的有效剂量远大于其降压剂量,用于降低尿蛋白治疗时需严格监测基础血压,避免血压过低;对于经2周治疗血压仍未达标患者可增加ARB剂量或联用低剂量CCB或利尿剂;使用ARB后血肌酐上升超过30%者应减量,超过50%者应停药。


ACEI和ARB药物不良反应


ACEI最常见和困扰患者的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咳嗽,其发生率在中国高达46%,往往严重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甚至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由于ARB比ACEI的作用更为专一,不影响缓激肽系统,因此它没有此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ARB往往成为ACEI不能耐受后的替代者(当用ACEI出现无法耐受的干咳时应及时换服ARB)。ACEI的副作用除了上述的干咳以外,可能还会引起血肌酐升高、血钾的升高、肝功能的减退、血管神经行性的水肿以及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


所以有些人是不能服用ACEI类药物:

未用药之前已经存在血肌酐升高的肾脏疾病患者;

高血钾患者在未将血钾控制在安全水平;

肝功能较差人群,需要慎用;

孕妇禁用。


ARB除很少引起干咳外,其它的副作用与ACEI类似,但ARB有引起粒细胞减少和横纹肌溶解风险。


附录

ACEI和ARB部分药物介绍


卡托普利口服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约75%;一小时内达到血浆峰值浓度,半衰期约2小时;大部分药物经尿消除,40%~50%的药物以原型排泄;食物可使卡托普利的口服利用度减少25%~30%,应在饭前1小时左右用药。


依那普利是一个前提药物,本身活性不高,必须经肝脏的酯酶水解才能产生活性型的依那普利拉;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60%;不受食物影响;依那普利1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依那普利拉需要3~4小时才能达到血浆峰值;依那普利半衰期为1.3小时,依那普利拉血浆半衰期为11小时;几乎所有药物以依那普利或依那普利拉的形式从肾脏排泄。


福辛普利是一个前体药物,必须经肝脏的酯酶从酯键部位裂解后形成福辛普利拉才具有活性;口服吸收缓慢且不完全,生物利用度约36%;食物影响吸收率但不影响吸收程度;福辛普利拉达到血浆峰值时间约3小时,福辛普利拉有效血浆半衰期约为11.5小时;通过尿和胆汁排泄,肾功能障碍不会明显改变其清除率。


缬沙坦口服后2~4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约9小时,食物明显降低吸收。


大约14%的氯沙坦口服后转变为代号EXP-3174的代谢产物,后者比氯沙坦拮抗AT1受体的能力更强,口服后氯沙坦和EXP-3174分别在1小时和3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分别2.5小时和6-9小时。


厄贝沙坦口服后1-2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5-9小时。


替米沙坦口服后0.5-1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24小时。


奥美沙坦,口服后1-2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13小时,大部分以原型从粪便排泄(50%-60%),部分以原型从尿中排泄(35%-50%)。


参考文献:

1.  张力辉. 从最新指南看糖尿病肾病的降压治疗. 中国临床医师杂志. 2015.

2.  韩荣旗,等. 肾性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合理选用. 综述评论.2013.

3.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ARB类药物在肾脏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2.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华肾脏病学杂志. 2006.


说明

本文来源:嘉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