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 兀的,指点辞,亦作兀底或兀得,犹云这也。有事亦兼表惊异及郑重之口气。(南宋)张鎡《夜游宫》词,詠《美人》:“鹊相庞儿谁有。兀底便笔描不就。”言这是笔墨亦描不就的。《董西厢》一:“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言这般的美貌不曾见过也。又四:“这的般愁,兀的般闷。”《火烧介子推》剧:“这的是送你的荣华富贵,兀的是追你魂的高车驷马。”上两则兀的与这的互文。《诈妮子调风月》剧:“觑了他兀的模样,这般身份,若脱过这好郎君?”《伍员吹箫》剧三:“兀的般人物,遭逢着恁般时势。”上两则与这般或恁般互文。… 【兀那】 兀那,指点辞,犹云那也。《火烧介子推》剧:“望见兀那野烟起处有人家。”《隔江斗智》剧三:“兀那一片长江,何处奔逃。”….. 【兀谁】 兀谁,指点辞,犹云谁也。《花草粹编》四,伎刘燕歌《太常引》词:“今古别离难,兀谁画娥眉远山?”《元草堂诗馀》上,杨西庵《太常引》词:“刚待不思量,兀谁管今宵夜长?”…玩上所述,谁字本为指点辞,冠以兀字,以所以加强指点之语气也,亦犹之冠以阿字而为阿谁矣。 【他谁】 他谁,犹云谁人也。元稹《偶成自叹因寄乐天》诗:“天遣两家无稚子,欲将文集与它谁?”它与他字同。晁冲之《汉宫春》词:“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 【不剌la】(一) 不剌,亦作不俫,係一种衬字,为话搭头性质,。惟自形式观之,其作用约为二类:一,另开下意,为转折语气用之话搭头。关汉卿《拜月亭》剧:“我怨感我合哽咽,不剌你啼哭你为甚迭?”甚跌,犹云甚的。又:“须是俺狠毒耶(爷)强匹我成婚眷,不剌可是谁央及你个蒋状元。” 《乐府新声》下,无名氏小令《寄生草》:“小梅香俄俄延延待把角门关,不剌谎敲才(詈词,指所欢)更深夜静须有个来时节。”上句言关门,下句转一意,言所欢须来,不可关门。谎敲才为詈词,指所欢。又:“洽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剌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上句言和我闹意见,下句转一意,言既然如此,不如还我罗帕,索性决绝也。 上述《拜月亭》剧及《乐府新声》,据影印元刊本,各“不剌”字,皆打偏,作小字,玩此知为曲中带白。唱时须轻轻带过以赶腔也。 《东堂老》剧二:“虽然道贫穷富贵生前定,不俫喒可便稳坐的安然等。”上句云富贵有命,下句转一意,言岂可坐等富贵。 复次,上有不沙一辞,其性质亦与不剌或不俫相仿。《三夺搠》剧:“你知我迭不的相应,不沙贼丑生!你也合早些儿通报。”此叱其仆人之辞。... 【不剌】(二) 不剌,语尾助词。《五剧笺疑》云:“不剌,北方语助词,不音餔,剌音辣去声,如怕人云怕人不剌的,唬人云唬人不剌的。”盖为衬垫语辞之用,无意义可言也。….. 【既不沙】 既不沙,转接辞,犹云不然。沙为语助辞。《西厢》五之二:“写时节管情泪如丝,既不沙,怎生泪点儿封皮上渍?”《黄粱梦》剧三:“为甚春归早,既不沙,可怎生蝶翅舞飘飘?”《竹叶舟》剧二:“俺则问你是做买卖经商?是探故乡亲就?既不沙,你怎生在长江侧畔将咱侯?” 亦作若不沙。《看钱奴》剧四:“是儿孙合着俺儿孙使,若不沙,怎题着公公名氏?” 亦作既不呵。《乐府阳春白雪》前三,徐子芳小令,《沉醉东风》《赠歌者吹箫》:“引青鸾玉箫声韵,莫不是另得东君一段春?既不呵,紫竹上重生玉笋。” 亦作既不是啊。《黄粱梦》剧二:“若是暗暗的回来,必定做下不公的勾当。既不是啊,怎生一个大将回来,可没一个人来报知?也不差人迎接。”要之皆为转接辞,义均同也。 【来】 来,语句中间之衬字。与用于语尾作助词者异。《鸳鸯被》剧二:“索甚麽问天来买卦,莫不我与那刘员外合做浑家?”《千里独行》剧二:“今日个你建节来封侯,登时间忘旧。”字亦作俫。《冤家债主》剧二:“常言道好人俫不长寿,这一场烦恼怎干休?” 【落可便】 落可便,与可便(语句中衬字)同。《东堂老》剧三:“你今日有甚脸落可便蹅(zha,cha上声,踩踏)着我的门户,怎不守着那两个泼无徒。”泼 【门】 门,估量之辞。即这么、那么之麽,与般字同义。《绯衣梦》剧二:“心绪浇油,足趔趄家前后,身倒偃门左右。觉一阵地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言足忽前忽后如趔趄般,身忽左忽右如倒偃般也。门字与家字对举二互文。 亦作每。凌本《幽闺记》十四:“那每赶着无轻纵,如虎般英雄马似龙。”注云:“那每,如今北人言那们、这们,犹云这般、那般也。” 亦作懑。沈端节《留春令》词:“旧家元夜,追随风月,连宵欢宴。被那懑引得滴溜地一似蛾儿转。”言被引得似蛾儿转那般也。 【懑】 懑,与们字、每字同。《通俗编》三十三,们字条:“北宋时先借懑字用之,南宋别借为们,而元时则又借为每。”然今日则通行们字,每字已不习用,懑字更绝对不用矣。(略) 【每】 每,於称一人时用为语尾,与普通之多数义异。《幽闺记》三十二:“姐姐闲耍着,小的每先去也。”按剧情,此为瑞莲一人自称。小的,谦辞。....巾箱本《琵琶记》十:“教旁人道媳妇每有甚差池,致使公婆争恁地。”此为赵五娘一人自称。又六:“我做媒婆甚艰辛,寻趁。有个新郎要求亲,最紧。我每只得便忙奔,讨信。”上称我,下称我每,我每即我也。 【伊】 伊,第二人称之辞,犹云君或你,与普通用如他字者异。陈瓘guan《蝶恋花》词:嘲志全长髭:“莫向细君容易说,恐他嫌你将伊摘。”上云你。下云伊,伊即你也。《范张鸡黍》剧三:“早知你病在膏肓,我可便舍性命将伊救。”《马陵道》剧三:“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倩女离魂》剧二:“你道我为什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又:“比及你远赴京华,薄命妾为伊牵挂。”《幽闺记》四:“你这般所为,你这般所为,恨不得啗伊血肉寝伊皮。”又“你记得要来京里,卖头髪把钱与伊。”….. 亦作伊家。巾箱本,《琵琶记》五:“我年老爹娘,望伊家看承。”按剧情,此为伯喈jie临行对五娘之言,伊家即你也。…. 【咱】 咱,於自称或称人时用为语尾,与普通之独立为自称义者异。《董西厢》二:“你咱说谎,我着甚痴心没去就。”你咱,即你也。赵长卿《蓦山溪》词:“我咱谙分,随有亦随无。不妬富,你憎贫,歌酒闲游戏。”我咱,即我也。赵长卿《浪淘沙》词:“惟有俺咱真的分浅,往事成空。”俺咱,即俺也。《梧桐雨》剧三:“国家又不曾亏你半掐,因甚军心有争差?问卿咱为甚不说半句知心话?”按剧情此为唐明皇对陈元礼语,卿咱,即卿也。 【火】 火,即夥也。古曰火伴,今曰夥伴。《蓝采和》剧四:“那里每,人烟闹!是一火村路歧。”一火,即一夥也,犹云一班也。村路歧,犹云乡间戏班。《盆儿鬼》剧楔子:“本意寻个相识,合火去做买卖。” 【行】 行,用于自称,人称各辞之后,约相当于我这里、你那边之这边、那边,或我这里、你那里之这里、那里。 柳永《木兰花》词:“若言无意向咱行,为甚梦中频梦见。”《西厢》一之二:“你在我行,口强,硬抵着头皮撞。”关汉卿《拜月亭》剧:“又道是丈夫行亲热,耶娘行特地心别。”周邦彦《风流子》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姜夔《踏莎行》词:“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西厢》一之二:“大师行深深地拜了,启朱唇语言得当。” 【根底】 根底,犹云面前或旁边也。《花草粹编》八,柳耆卿《瓜茉莉》词:“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睡,来梦里。”此犹云枕头边,我儿为对于所欢之昵辞。《乐府雅词》拾遗上,无名氏《南歌子》词:“窗儿根底数竿竹,画尽江南山景两三幅。”此犹云窗前。《董西厢》三:“见莺(崔莺莺)独自,明月窗前。走来根底,抱定款惜轻怜。”此犹云走到那边。无名氏(曾瑞)《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宇》曲:“无情杜宇闲淘气,头直上,耳根底,声声聒得人心碎。”此犹云耳边。《小孙屠》戏文:“身靠着屏围,魂梦谁根底。”又:“愿飞到伊行hang根底,同坐同行xing同衾睡。” 复次,根底之义,相对于面或边或前,二字分开单用时,义亦同。杜甫《过孟氏》诗:“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秋树根,犹云秋树边也。 (亦作根前)《鲁斋郎》剧一:“我只得破步撩衣,走到根前。”亦作跟前。《西厢》二之二:“可早莺莺跟前,姐姐呼之,喏喏连声。”其单用底字者。杜甫《画梦》诗:“故乡门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此与边字对举而互文。白居易《代州民问》诗:“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此与前字对举而互文。(眼底、花底、酒底) 【表德】 表德,名、字、绰号之通称。《颜氏家训 【惭愧】 惭愧,感幸之辞,犹云多谢也;侥幸也;难得也。王绩《过酒家》诗:“来时长道贳shi,惭愧酒家胡。”此多谢义。长道,犹云常是。张籍《答韦使君寄车前子》诗:“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余里寄闲人。”词多谢或难得义。齐己《早行》诗:“苍茫平野水,惭愧远峰明。”词难得义。 【罪过】 罪过,犹云多谢也;幸亏也。王建《山中惜花》时:“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迟。寻觅风来处,惊张夜落时。”词幸亏义。言幸而酒醒迟,免得见花之夜落也。辛弃疾《夜游宫》词:“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罪过你,犹云多谢你也,此反语。 【劳动】 劳动,犹云多谢也。白居易《病起》诗:“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言多谢春风好意,扬动酒旗,劝我一醉也。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 【将息】 将息,保重身体之义。有用之于普通问候者。王建《寄刘貰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新春。”谁家将息,犹云如何保重也。谢逸《柳梢青》词:“香肩轻拍,尊前忍听,一声将息。昨夜浓欢,今朝别酒,明日行客。” 【稳便】 稳便,请便之义。《东坡梦》剧二:“正末云:贫僧告睡去也。东坡云:禅师请稳便。” 【好在】 好在,存问之辞。玩其口气,仿佛“好麽”,用之既熟,则转而义如“无恙”,又转而不为存问口气,义如“依旧”矣。 其可作“好麽”解者。白居易《初到中州赠李六》诗:“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 其可作无恙解着。柳宗元《再上湘江》诗:“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此视湘江如故人,犹云故人无恙也。周密《甘州》词:“喜故人好在,水驿寄诗笺。”言故人无恙也。 【好去】 好去,居者安慰行者之辞。杜甫《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诗:“好去张公子,通家别恨添。”刘禹锡《柳枝》词:“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马致远《耍孩儿》套,《借马》:“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好住】 好住,行者安慰居者之辞。元稹《酬乐天醉别》时:“前回一去五年别,此别又知何日回,好住乐天休怅望,匹如元不到京来。” 【看看】 看看,估量时间之辞。有转眼义;有当前义;又由当前义转而为刚刚义。杜牧《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诗:“看看白蘋花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鲁斋郎》剧楔子:“小人害急心疼,看看至死,怎么救小人一命。”《乐府新声》上,无名氏《夜行船》套,“院宇深沉人静悄”篇:“两三番嫁字儿看看道,道来到口角头连忙咽了。”言刚刚说出口来之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