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祖籍河南洛阳,《旧唐书·刘禹锡传》作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自言系出中山(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出生于浙江嘉兴。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关系很好,世称“刘柳”。有《刘宾客集》。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后人称其为“诗豪”。
刘禹锡先世为匈奴人,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改汉姓,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刘禹锡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郎,升监察御史。此时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唐宪宗即位,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改革宣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辞》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后经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迈为由说情,改授连州刺史。因为思想的极度苦闷,刘禹锡开始将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僧人多有往来,但并没有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中。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再次游览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志。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世称“刘白”。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岁。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政治品格坚定,时人以为是“宰相器”。永贞革新失败后,十分不得意。贬朗州十年,召回京城,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传》),出为连州刺史。十三年后,为主客郎中,至长安,作《再游玄都观》诗,序言中标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傲骨嶙峋,跃然纸上。直至死前,他还宣称,永贞革新“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的诗歌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倾向鲜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那些模仿民歌形式的抒情小诗和寄寓针砭的怀古咏史之作,也极有特色。风格清新爽朗,音节和谐浏亮,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近体尤为擅长。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