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发万字长文痛斥父母......这个留美学霸为何要与父母决裂?

 skysun000001 2018-01-31




 

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优异无需操心,高考成为市状元被北大生物学专业(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

 

从北大毕业后,他又顺利申请了美国一所著名高校(全美排名前50)攻读硕士学位。



 

然而学业一帆风顺的他,人际关系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他有抑郁症,内向、不善和人交往。

 

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都盯着电脑而不与记者对视

 

王猛很清楚自己的性格缺陷: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他计划在北大读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

 

王猛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归咎于父母的教育,他已经和父母断绝联系长达6年。并且从12年前,他就不再回家过春节。

 

如果教育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 他咬着嘴唇说到。 

 

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据报道,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过度关爱


王猛把自己和父母决裂的原因归结为“过度关爱”。

 

他认为父母一直对自己过于严厉,操控欲太强,事事都要管

 

信中他写道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父母都是事业单位的员工,文化程度比较高。

 

母亲大概是一直想要个女儿,喜欢把儿子打扮成女孩取乐。

 

"母亲多次陶醉地讲述把我打扮成女孩的趣事,还给我看我小时候穿着裙子的照片"。


图文无关


 

王猛小时候没有上幼儿园,五岁半就被送进事业单位自办的子弟小学上学。

 

王猛觉得,自己在上大学之前都一直生活在封闭的小圈子里,无法逃离。

 

父母对我的控制欲太强,喜欢把我关在家里。而且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几乎都是父母认识的"

 

有一次老师让大家都穿及膝短裤去上学,可是母亲偏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穿了一条长裤。

 

结果他被老师批评了一顿,非常委屈。 

 

这只是一件小事,他从小到大的衣服全是按照父母的审美和意愿来置办的,自己喜欢什么衣服都不可能得到。 

 

 

 

缺乏支持


五六年级的时候,王猛对奥数产生了兴趣。然而母亲觉得这没什么用,不太乐意他去学。

 

不过王猛的父亲支持他学习,母亲也就没有说什么。

 

一次参加完奥数考试回来后,王猛发现自己的文件夹不见了。

 

找到之后,他发现文件夹被人恶意涂画地乱七八糟。

 

母亲不但不安慰他,反而幸灾乐祸的说:"现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了吧"。 

 

 

王猛的父母均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王猛从小被限制在职工大院里长大。初中时,也被送到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一个“全年级一共不到十个人”的初中。

 

高中,成绩优异的王猛非常渴望进入名校学习,他也完全能考进市里的名校,但愿望被父母扼杀了。父母依旧把他送进了单位系统内的子弟高中

 

高中二百五十一中是个成立了十几年就被迫解散的烂校。在其他家长都纷纷把孩子转走的情况下,王猛的父母坚持让他留在这个烂校。王猛自己分析原因:


“我是几年内二百五十一中出成绩的少数希望之一;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和二百五十一中是利益共同体;我在中学持续受到排挤和欺凌。”


根据王猛的自述,他曾经在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一个学生想要好好学习,不想被混混同学骚扰,没有能力处理校园霸凌,想要换同桌,想要换学校,这个要求过分么

 

但王猛的父亲不认可。在王猛提出要求时,他大骂孩子到凌晨一点

 


“他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

 

所以,为了同一系统里老朋友的交情,孩子的遭遇和前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嘴上还大义凌然:“人皆有好恶的对象,校方不喜欢你很正常。”“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  

 

  

小时候,他因为不会剥鸡蛋而遭到同学的嘲笑,家里亲戚听说后也一起取笑他。

 

父母并没有保护过他幼小的自尊心,而是跟着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高中时期,王猛提出要去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

 

父母毫无疑问的拒绝了,让他就近读书方便"管照"。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他看来,王猛父母确实对王猛保护过多。

 

他们家离学校就几分钟路程。只要一下雨,王猛的父母都会拿着雨伞和雨鞋在教室门口等着,持续几年。

 

生活上的保护、控制和精神/心灵上的忽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猛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逃离父母的"控制",然而并没有。 

 

离家之前,家人拜托了住在北京的大姨"照顾"王猛。

 

大姨非常负责,每天都要打电话联系,甚至和王猛的同学联系询问王猛的生活、学习状况。

 

这不是照顾,这是控制和窥探" 王猛说。

 

毕业后,王猛因为动手能力缺乏、不善交际,找的工作都干不长。

 

我的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只好离开。"

 

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他又考上了美国的研究生。 

 

去了美国,父母的关爱依然如影随影。

 

他们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王猛,而王猛觉得这位老朋友十分难相处,无法交流。

 

对此,父母的反应仍然不以为然,并不顾王猛的感受。 

 

 

决裂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2012年,王猛写了一封决裂信给父母,宣布与他们断绝关系。

 

他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还是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否则,连10分钟也没有。

 

王猛认为,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的掌控欲让自己从小就不善交际,父母对自己的情感忽视造成了自己自卑内向。

 

这封15000字的长信,他并没有给父母看。因为他觉得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已经对父母失去希望。

 

他只是把这封信发给了20-30位朋友和同学,希望给这些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一些参考,对待孩子什么应该管、什么不应该干涉。

 

王猛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个从小学习优异的儿子突然与自己决裂,父母并不明白这当中出了什么差错。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

 

 

父母年龄已经大了,他们觉得或许过去的教育方式是有错误,但是不明白儿子为什么揪着过去不放

 

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儿子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

但王猛眼里,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反思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


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对王猛如今的表现,小白表示:“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在班级里孤立少言,“交际能力要差一些。” 



网友评论




 

最新进展:父亲、儿子再次发声

 

29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

 

“希望稿子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报道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很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

 

昨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

  


调查显示近半未成年犯“恨过自己的父母”


全国未成年犯的一项调查显示,42.3%?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

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 

 

不够关心我的心理感受”占比很高 / 《漠视儿童权利是亲子冲突之源

——从孩子“恨父母”说起》


对子女的教育的确是一门学问,电视剧《请回答1998》中有一句话戳中很多人的泪点:“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对于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一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