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致曾国荃》
【译文】
花朵没有完全开放,月亮没有达到最圆。
这句话是曾国藩的一句座右铭。原本语句源自佛教禅宗的一段公案,意在说明: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这既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也是深刻的管理道理。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凭着求缺的心态,曾国藩能时刻地自省与自警,遇事谨慎,待人宽容。最能体现这一状态的最著名事件,就是曾国藩与沈葆桢之间的纠葛。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到了围攻天京的重要关口,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双方重兵对峙在天京城下一带,互有胜负,每一仗打得都很艰难。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后勤支持,曾国藩决心派人设立厘金局,在江西设关卡收税,以保证湘军军需。当时江西巡抚沈葆桢是曾国藩的门生,曾受到曾国藩的力荐才得以中举和被提拔,但这时却极力抵制曾的这种做法。沈葆桢为了保证江西自身团练的军需,赶走了曾国藩的收税人员,还上书弹劾自己的老师。此举导致曾国藩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军队因为缺饷,一度甚至有兵变的可能。但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并未因此记恨沈葆桢。他深知,危机之中,沈葆桢和他都在为自己的岗位职责而努力,用自己事功之圆满去苛责沈葆桢的不报个人知遇之恩、不发湘军军饷,是不恰当的。因此,他依然保持着和沈葆桢良好的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一旦发生马上就会月亏,所有的圆满下一步就是不圆满,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水木然认为,我们做事只能追求无限接近圆满,但是不能为了实现彻底圆满而咬着不放,留出的那一点点空间就是人生的大道。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这种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一点余地的距离,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美好的东西一旦得到,到达了顶点之后,这种美好就会渐渐流逝。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果过于快乐,人就会迷失在其中,乐极生悲;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必定会开始败坏。这就是自然循环的大道,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朋友之道,亲人之道,亦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