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在一封家书中,曾国藩还曾详细叙述过自己一生所吃过的“四堑”。毫不夸张地说,曾国藩最终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与他吃过的这四堑,有着直接关系。 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历数自己平生的四大堑,他说: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曾国藩吃过的第一堑是1892年参加科举时,被主考官当众斥责,说我文理不通,后来自然也落榜了。第二堑是1850年时,我向咸丰帝汇报工作时,为了更好地展示汇报就画了图,结果因为图画的异常丑陋被咸丰帝在朝堂“展示”了该画,引来众人讥笑。 第三堑是1854年,曾国藩的湘军首战兵败时,因为不堪打击留书投水自尽后被救起。第四堑是1855年,我在江西九江兵败后,遭到江西江西巡抚的处处刁难,后来我一怒就弹劾了他们,第二年当我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致我处境凄凉! 说起来,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确定,这曾国藩是真的惨过:考个秀才落榜无数次不说,还被人奚落说文理不通。关键,这话还是主考官说的,这不就等于给曾国藩判死刑了么!好容易混到职场吧,还要被老板和所有同事嘲笑。跑到战场上就更悲催了,屡战屡败不说,寻死都失败了。这些也就都算了,关键还虎落平阳被犬欺,在江西九江这个地方兵败了,还要被当地的官绅踩在脚底下蹂躏。 说实话,这种打击,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受的。实际上,在面对这些挫败时,曾国藩还真就只是一般人,这点从他兵败后留书自杀就可以看出来了。说实话,当年跳河后,要不是他的幕僚章寿麟眼疾手快把他捞起来,“曾国藩”这三个字,怕是早已随江河漂到无影无踪处了。1954年到1955年,真是曾国藩的不利流年啊,爹死了不说,战也败了,还要忍受众人的讥讽嘲笑和当地官绅的变相欺凌。 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做大事的人,都非得经过磨砺不可。所不同的是,能否成大事,关键在于:能否在重重磨砺中站起。实际上,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强者的标准,乃是看他跌入谷底时反弹的能力,而不是看他曾站得多高。很快,曾国藩向世人显示了他的强者身份! 痛定思痛,曾国藩在痛过之后开始静下来心来思考,他悟出了“身处逆境时应如何应对”的道理。曾国藩说:就像《西铭》所讲的,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只有等着被烹死,这就是晋献公世子申生的恭顺。勇敢地承认现实,又顺从命令的,只有伯奇能做到。这话的意思就需要明确解释了,曾国藩认为,在面对逆境、被负能量包围时,应该学习伯奇。 伯奇是古代孝子,相传伯奇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伯奇的生母死了,后母欲立其子伯封为太子,于是设计将伯奇赶出来家门。后无依无靠缺衣少食的伯奇只得:“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尹吉甫后在得知伯奇被污蔑的真相后被伯奇的坚韧不屈感动,重新将他接回。 曾国藩故居 这个小故事让曾国藩领悟到:逆境中,接受现实,同时不完全逆来顺受,而是尽一切可能地努力去改变自身,才是最终战胜负能量重新崛起的根本。 实际上,这四堑以后的曾国藩也是如此做的。这以后,曾国藩每日在日记中反思总结,并将所得运用于解决眼下的困境。此外,他还和自己约法三章: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坚决不自杀,而是选择尽一切可能去扭转局势。这以后的曾国藩真正将“屡败屡战”由口号变成了实际,而在江西这块令曾国藩倍感屈辱的土地上,曾国藩尽管举步维艰,但依旧用心办差,在他的努力下,情况也就慢慢好转了。 很快,1858年5月,曾国藩就带领湘军以如虹的气势攻占了江西九江。之后的湘军,在开悟后的曾国藩率领下以破竹之势向太平天国杀来,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太平天国被歼灭。自此,曾国藩统帅下的湘军威震天下。 从曾国藩四堑后逆袭的故事可以得出结论: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从磨炼中得来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贵的馈赠。吃堑与长智之间,不仅是因果,还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