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闻了几天都市味,很想找个地方清静一下,于是就想到了同里。 之所以想去同里,是因为受到余秋雨《江南小镇》的诱惑,对同里镇“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的境界十分向往。 到达同里已近下午五点,游人都已离去,小镇恢复了她原本的宁静。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江南小镇的氛围。我最怕夹在大群游客中间,跟着导游高举的小旗在有几百年历史的小街上齐步行进,那是一件让人伤心而又无奈的事。现在,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与三三两两的小镇居民一道,踩着古老石板路悠悠而行。居民们有他们既定的方向,我则漫无目标,信步游荡。 镇内小街很窄,街名也很古怪,像东埭,西埭,竹行埭,道士埭等等。我不知“埭”为何意,后来查字典才明白“埭”有坝的含义,怪不得这些埭都沿着河边。街边的建筑物以平房居多,白墙黑瓦飞檐,古朴凝重简洁。陈旧的外表诉说着岁月沧桑,是明代的?还是清朝的?我慢慢走,慢慢看,这么多的小河、小桥集中在这么一个小镇,我这个江南人也见所未见。我很快就失去了方向感,就像走进了一个由小街、小河、小桥和古民居组成的迷宫。 我一点也不急于去寻找出口,迷失在这样的迷宫中是一件幸事,心中不但没有焦虑,反而充盈着一种平静、解脱、安逸的古典美感,哪怕永远不出去,又有何妨?不知不觉走到了著名的“三桥”。三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汇聚在两条小河的交汇处,它们各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长庆桥,太平桥,吉利桥。据说过去镇上居民嫁娶,花轿要吹吹打打地把三桥都走一遍,图个大吉大利。老人到了六十六岁生日那天,也要在午后走一趟三桥,祝愿太平长寿。我难得来此,默默地将三桥走了两遍,算是自我慰籍。三桥附近,有两幢气象不一般的高墙宅院,分别是崇本堂和嘉荫堂。据说嘉荫堂的主人柳炳南是个官迷,考了几次功名都榜上无名,好不容易考上了又恰逢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皇朝,彻底粉碎了他效忠皇帝的官梦。他官运不济,财运却亨通,开油坊发迹后于1922年耗银两万多两建造了嘉荫堂。可笑的是他念念不忘做官,在房梁上刻意做了个明代官帽,以慰官瘾。 我在三桥旁驻足了许久,望着缓缓流去的小河水,不禁想问:小河啊,你还记得同里当年的文人雅士吗?曾让同里人骄傲的那位状元,是否从这里解缆启航,赴京赶考?元代诗人倪瓒“一水东西云窈窕,几家杨柳木芙蓉”的诗句,也许从这儿脱口而出?还有计成,还有袁龙,在他们园林艺术的经典大作之中,能否找到此地小桥流水的影子?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或许就是从这里启程追随孙中山,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一辈辈同里儿女,一代代成功辉煌,随着时光流逝,似乎都化成了一座座小桥,陪着永远也流不尽的小河水,供人欣赏,让人追忆,催人奋进。 天色渐暗,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三桥,继续在迷宫中游走。这时,一面斜插在一座小桥边的杏黄旗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旗上有四个大字:富土饭庄。富土是同里的旧称,因“富土”二字过于招摇,当地人请拆字先生将富土蔵头分拆改为同里。这个改名的因由带有浓厚的“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家思想。此店既以“富土”为名,料想店主应深知同里。 走进饭店,挑一个沿河靠窗的桌子坐定,一瓶啤酒三个菜,自斟自饮。店里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顾客,大概很少有像我这样的外乡人在这个时候光顾,服务员们都好奇地看着我。这时,一个五十岁左右,穿着皱巴巴白衬衣,胡子拉碴的男人过来跟我搭讪,我也正想找个人说话,于是就闲聊起来。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么个土里土气的半老先生竟是同里中学的高级教师。在肃然起敬的同时,赶紧在心里提醒自己:别忘了,这里曾经出过一名状元,四十二名进士,九十余名文武举人。 他是老三届高中生,命中注定要经受上山下乡的磨难。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他终于圆了大学梦。毕业后分配到同里当了一名教师,因基础扎实,教术高明而跻身于高级教师的行列。他不修边幅的外表,很难将他与知识分子联系起来,或许是同里的文人都善于蔵秀于拙,就像当年将“富土”藏于“同里”一样。 他不无自豪地说,他所在的学校是远近闻名的名校,不少县城的学生都想方设法来同里读高中,甚至苏州都有学生来借读。一所小镇上的中学,竟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看来这座千年古镇的文化传统承继有人,正不断地发扬光大。 见我们说得热闹,店主忍不住也加入进来。他四十多岁,下过乡,当过兵,经过商。同里开发旅游后,他开始经营富土饭庄。他对同里果然知之甚深。他认为同里的旅游资源是座千年宝库,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小桥流水的雅趣,关键要保护好,一旦破坏,就不能再生。为此,他经常向镇里建议,所有的开发项目一定要建在镇外,镇内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 在一片发展、开发、赚钱的呼喊声中,小桥边的小饭馆中竟然坐着一位心绪冷静,目光远大的小老板。有这样的人呵护着同里,这座江南小镇定能“古”貌长存,给走出喧嚣的都市人一块透透气、定定神的净土静地。 在同里的古建筑中,最杰出的无疑是退思园。 导游词这样介绍:退思园占地十亩,由遭弹劾的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花了十万两银子于1885——1887年建成,园名退思,是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横向建造,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纵向结构…… 别管它是横向建造还是纵向发展,园林的全部精髓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字:静。没有了静,园林表象上的巧妙设计,完美艺术,精致建造都会因失去了灵魂而黯然失色。 任兰生是幸运的,退思园是他的私家园林。静,就握在他手中,它可以日日把玩,天天享受。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任兰生被吵醒了,在参观者络绎不绝的退思园,想找个“静”字,难哪! 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人们不但从中破译了往日的文化信息,还从中挖掘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旅游的蓬勃发展,媒体的大肆宣传,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争相一睹古典园林的风采。令游人无可奈何的是,古典园林在众多的人群面前,竟展现不出其清丽脱俗的迷人风姿。游客梦想独步园林,静享雅致,开发商却想要更多的门票收入,这实在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中午时分,我在“揽胜阁”观水景,正为满目游人而感到沮丧时,一场江南春雨不期而至。游客们纷纷跟着一面面红红绿绿的导游旗离园而去。退思园的游人骤然减少,只有几个人在雨中游园。 我欣喜地走下揽胜阁,穿过月洞门,在水芗榭独自观赏游鱼嬉水,再沿着九曲回廊悠然漫步,品味着当年任兰生镶嵌在墙上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几个大字的意境,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退思草堂。居中一站,满目烟雨,满面春风,眼前的水榭旱船,假山小桥,凉亭荷池都在冷冷清清,安安静静的气氛中透出江南园林特有的淡雅韵味。 退思园在这一特定的时刻又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在蒙蒙细雨之中,我似乎见到了任兰生正坐在退思草堂得意地欣赏着他精心构建的园林精品。经历了官场沉浮之后,他思透了人生,他在庆幸朝廷对他的弹劾,使他得以在“尽忠”之后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用“补过”为名建一座退思园,在典雅的园林中尽享人生的美妙境界。 我也在心里暗自庆幸,一场知时节的江南好雨荡涤了现代尘埃,在我眼前还原了一个清净明洁的退思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