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还需要启蒙吗?

 鹰入云 2018-01-31

  (口述:刘北成)

  “启蒙”这个词有非常多的意义。有教育学意义上的启蒙,也有宗教意义上的启蒙。从世界史角度来讲,启蒙也有比较复杂的意义。在教科书里,“启蒙运动”被用来特指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公认为18世纪那场历史文化事件。

  很多人认为中国也有过启蒙运动,甚至有过几次,这是把18世纪西方的“启蒙”或者说这样一场启蒙运动投射到了其他国家的历史中。这两种其实都指的是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的意义上的启蒙。还有一个意义,是指的启蒙意味着什么。

   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就是对“启蒙”这个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启蒙是什么”,以及“启蒙意味着什么”所做的一个阐释。

  我们一般都信奉历史就是现代人和过去不断的对话,历史是什么样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其实同想要和它对话的那个现代人、他自己的关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在译者前言里面讲到,启蒙运动是什么?启蒙运动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在不同的时代答案是不一样的。

  启蒙真的带来光明了吗?

  启蒙运动有点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也可能你给启蒙运动塑一个碑,是一半白一半黑,而有人则可能塑成全黑,或者塑成全白。

  启蒙运动之后,紧接着发生了法国大革|命。不论是参与了启蒙运动的人,还是一直反对启蒙运动的人,都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启蒙运动的一个果实。因此人们对启蒙运动的评价,基本上和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对法国大革|命怀有非常高热情的人,往往对启蒙运动也是赞不绝口,对法国大革|命充满了怨恨的人,也把根源归结到启蒙运动。一直到19世纪中期,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情况。

  到了20世纪前期,随着极权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第一种以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为代表,认为极权主义是站在启蒙运动对立面的,因此他要用启蒙的价值来对抗当时的极权主义。当然,像卡西尔这样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当时的欧洲和美国都是少数。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1930年代到1940年代,欧美知识界基本上对启蒙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启蒙运动既带来了自由、平等的福音,同时也造成了像法国大革|命这样的灾难。

  还有一些人强调启蒙和极权主义有直接联系,这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塔尔蒙,他在《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里认为启蒙是极权主义的思想根源,这样的看法在西方知识界非常普遍。

  中国的1980年代是新启蒙阶段?

  有人说,1980年代我们好像也有过这么一个新启蒙的阶段。其实现在回想一下,我们这个年龄过来的人知道,1980年代的时候,其实我们不太关注启蒙运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最关注的是启蒙运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格言,所以我想在座的可能都记得启蒙思想家的一些话,比如“我不同意你的言论,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也建立起来了这么一些概念。

  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又造了一个万神庙,又造了一个新的庙,把这些启蒙思想家当成了一些神,他们好像都是口吐莲花的菩萨,他们每说一句话好像对我们都有着人生指南的意义或者正义指南的意义。

  彼得·盖伊则是在《启蒙时代》一书中采取和这些哲人完全平等的立场,评述这些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什么问题做出反应,表达了什么样的具体观点。在这里,彼得·盖伊有赞有贬,这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怎么来平等看待一切事物的榜样。

  启蒙属于精英还是大众?

  有一种对启蒙的理解是少数的精英站到了某种知识的制高点甚至道德的制高点,来向民众传播思想。我认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观,把所谓的一些人看成是教育者,把广大民众看成是受教育者。

  但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特别是到启蒙运动快结束的时候,其实出现了另外一种启蒙观,就是康德的启蒙观。康德说,启蒙是让我们每一个人脱离我们自己所招致的被监护的状态,我们每一个人要独立,在我们的面前没有神,没有那种一定需要我们去崇拜的权威。

  我们怎么来实现启蒙,其实不是简单的谈点理性、平等、自由这样的概念,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态度。我翻译了盖伊这本书,发现自己和那些启蒙思想家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之上,可能我的思想没有他们那么深邃,但是我能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启蒙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

  启蒙运动当时在欧洲发生,有两个条件,最简单的两个条件,18世纪欧洲是一个半开放、半专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需要启蒙,才呼唤启蒙,当你呼唤启蒙的时候,大概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状态。第二个条件就是传播,就是媒介。我们知道印刷术,我们老讲中国的印刷术,其实欧洲的印刷术和我们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到明清的时候雕版印刷是最发达的,因为它耐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后,知识文化有了传播和交流的机会,有了这个条件了,能透过空间、穿越空间进行交流。启蒙是一个文人共和国,是一个朋友圈,隔着大洋大海,从欧洲到美洲,或者在欧洲的其他地方,能够形成一个精神的、文化的共同体,靠的是印刷。刚才周濂讲得非常好,我们现在传媒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果有朋友圈,大家经常通过微信互相启蒙。

  本文节选自“启蒙终结了吗?”读书会现场分享纪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