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大宝鸡,历史上哪些皇帝为咱留下过诗文?

 songsgt 2018-01-31




宝鸡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古城。

周王室的肇基、秦王朝的崛起,都在这片古老的周原大地上;

汉唐时,这里是从长安向西而去的必经之地,乃京畿重地,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宋元明清时,这里是连接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关卡重地,留下诸多宋金对战、清帝游历的故事……

111.jpg

   如此文化历史重镇,当然吸引来众多文人墨客挥毫著文,这其中不乏历代帝王,他们在这里留下诸多传世的诗文名篇。本期 《文学周刊》,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些诗文,感受这方厚土的独特魅力!





 颂 崇仰圣贤敬厚土

    周原故土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以周太王、周王季、文王、周公等为代表的周文化核心灵魂人物,建构起了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教化、贵老、明德、慎罚这十大因子,集中彰显周人的精神——厚德载物,并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

QQ截图20180118091528_副本.jpg  所以,说起历代帝王在宝鸡留下的诗篇,赞颂这些先贤的诗歌自然是少不了的。
  唐中期,唐德宗在《李晟凤翔陇西节度兼泾原副元帅制》中一开始便说到“周之元老,以分陕为重”。在这篇皇帝表彰、勉励名臣——凤翔陇右节度使李晟的“制”中,起篇便以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故事说起。
  周成王即位时年幼,便由周公和召公辅政。当时,西周天下不太稳定,周公和召公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周公居守东都洛邑,召公居守西都镐京,二公共辅成王,治理天下。
  唐德宗以此希望一方重臣李晟能够如周公、召公一样辅助自己。当然,笔者认为,提此典故更少不了李晟据守的土地正是周公、召公的“故乡”。
  如唐德宗一样,清代时,顺治帝也在一篇《谕陕西诏》 的起篇时说到“周弘大赉,天下归心。”语出 《论语》 之“周有大赉”。意思是周王大赏天下,天下人归心。也有解释认为,周朝得到上天的厚赐,无限光荣,使得天下人归心。
  无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周王朝所倡导的仁、德。所以,顺治帝才会在给陕西的诏书中说到这个源于本土的典故。

QQ截图20180118091535_副本.jpg  “先王既殂,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这首《哀慕歌》据传是季历所作。谁是季历呢?就是周王季,周文王的父亲。
  这首诗歌中包含着“泰伯奔吴”的故事:周太王有子三人,即泰伯、仲雍、季历。周太王很喜欢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认为周族可以兴于文王,欲传位给季历,然后再传昌。于是,泰伯与仲雍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便离开去了吴地。
  《哀慕歌》 便是季历追念父兄的作品,可以看出泰伯、仲雍、季历的手足之情。更可以解读出泰伯知书达理、顾全大局、仁爱谦让的德行。
  清代 《重修凤翔府志》 记载,这首诗歌是后人仿季历所作。
  《哀慕歌》 是否是周王季的亲笔之作,其实也无所谓,我们能从诗歌中读到的更重要的是“厚德”的品质。
  周文化所倡导的“仁德”在中华大地传扬,并得到儒家文化的继承发扬。而宋代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便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学派。
  张载居于眉县横渠时,教书育人,以德立人,使关学大盛,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他去世后,很多文人、学者写下凭吊的诗文,这其中不乏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
  宋理宗在《祭横渠张子诗歌三章》中写道:“大儒张子,斯文之宗。皋比传易,订顽训蒙。典祀清庙,礼乐修隆。神其来临,道德攸崇……”诗中溢满对这位大儒的崇敬之情。
  在关中地区,张载所倡导的“耕读传家”“勤俭人家”更是深入百姓心中,今天不难看到很多农家院落的门匾上都有这样的家风训导。

3.jpg

  位于陈仓区新街镇西北的吴山,是我国五大镇山之一,被誉为“西镇”“天下第一名山”等。据记载,西汉时期,曾有 11位皇帝来吴山祭祀,隋、唐、宋、金时,吴山也被历代帝王加封。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作 《祭西岳华山西镇吴山文》,曰:“维神磅礴西土,为是方之岳镇……”
  这是朱元璋在有效地防御北方蒙古入侵后,乞求华山、吴山护佑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写实地说到布防情况,最后又说:“朕心有所不安,特告神知,命将率兵前行进讨。惟神鉴之。”可见,这座位于宝鸡的大山在明太祖心里有着如神般崇高的地位。
  无论古之帝王对吴山有着如何的崇拜,但在今天,这座山已成为旅游胜地。尤其是近几年,吴山吸引了诸多画家、美术学院的学子前来写生,这里也因此发展起了“卖山水”的写生基地,居住在吴山的百姓因这项产业的发展,鼓起了腰包。笔者认为,这实实在在的实惠,比起古之帝王对吴山的崇拜,更来得有价值、有意义!
  古之圣贤,月无月无厚土!历代帝王对斯地、斯人的赞誉,见证着古陈仓悠久的历史文化;而百姓的繁衍生息,更保证了这方沃土的永盛不衰!


游 以景寄情情更浓

    诗人常以景寄情,表达洒脱旷达的豪迈之情或心怀苍生的济世之情,而帝王诗人也不例外,他们位及至尊触景生情,也会在诗作中流露,让人读后不禁品味再三。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笔。曹操曾于建安二十年自陈仓过散关,留下传世的《秋胡行》。我们知道,曹操善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作品气魄雄伟。这首诗记录了其经过宝鸡市区西南大散关时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他难得一见的复杂心情。  

timg (12).jpg

    大散关有“秦岭咽喉”之称,作为川陕交通要道,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诗文首段就以“牛顿不起,车堕谷间”,以示“晨上散关山”的不顺利。作者在首句就发出“此道当何难”的感慨,并且加以反复,强烈表达了他虽为“可拨乱世”的英雄,却因一条道而困阻不前的无奈。曹操无心欣赏散关秀美的自然风光,他此去是攻打张鲁的,他的宏图大业被群山叠嶂所绊,只得“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实在是烦闷至极。此刻,弹奏任何曲调,估计听后都会变得如清角般悲凉。借诗文“歌以言志”,一代枭雄流露出了“困苦以自怨”的心情。  

    在另一篇诗作中,身为皇家王子的李晔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唐朝末期,宦官乱政,农民起义四起。乱世中,唐僖宗李儇逃亡入蜀避难,身边还带着他的同胞弟弟李晔。此时李晔还是寿王,这距他即位还有几年时间。李晔有一首传世的词,名曰《巫山一段云·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正是当时途经宝鸡,留宿卧龙寺所作。“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萝山又山。”诗中开篇扑面而来“梨园雪”“柳带烟”引人遐思,人们似乎看不到当时社会动荡所带来的任何颓态与乱象。此番虽为逃难,落脚寺院,诗人却在这里看到了赏心悦目的“蝶舞”“莺啼”“艳阳天”,还想起远处佳人所在的“苎萝山”。未即皇位的年轻人似乎少年不知愁滋味,原来他却是有着自己的“春风”心事——“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在他眼中“青鸟不来”,才是“愁绝”,触目“鸳鸯双结”,这才惹得他闲愁离恨,一番吐槽。  

5.jpg

    此时李晔才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初露锋芒之时。当时地位尊贵的诗人,闲情流露似乎不合时宜,却真实地展现了帝王神秘生活的一瞥;此诗也暗示出他日后难担大任,但因诗体本身所呈现的美景佳境极富美学价值,而获千年流传。  

    纵观传世的帝王“采风”之作,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篇,非女皇武则天的《游九龙》莫属。  

    众所周知,麟游是我市各县区中绝佳的天然避暑消夏胜地,其境内群山结秀、诸水环布、气候宜人。武则天曾多次随唐高宗李治来麟游九成宫避暑,此诗正是她在避暑期间,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畅游县城南九龙潭时所作。“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武则天此时虽未登基,却不同于平常知识女性的闺阁诗,“山窗”与“涧户”,“岩顶”与“潭心”,对仗工整,视野开阔,有着一览众山小的大气格局。如果不看作者名,很难认为这是出自女诗人笔下。作者特意用了妙笔生花的“游”“琼”“翔”“倒”等字,给人一种清凉透润的感觉,此后又聚焦于眼前的“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在暑天能读到这样沁人心脾的清雅之作,估计也会解暑大半。结尾“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最是点睛之笔。原来这位杀伐决断胜于万千男子的女诗人触景生情,竟产生出缕缕柔软的思乡之情。可见皇室的尊贵地位与极致生活并非想象般美好,只有真情才是最为珍贵的拥有。

timg (16).jpg  

    由此,无论李隆基在眉县留下《幸凤泉汤》,还是康熙驻西安,遣官祭周文王、武王,作《渭河见终南山》《望秦陇》等,吸引着帝王到此借山水一展风雅,正是宝鸡独有的地域魅力啊!


吉 钟灵毓秀古陈仓


    不久前,一场瑞雪飘飘洒洒,为陈仓大地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层层山峦、棵棵苍松,在白雪的覆盖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timg (13).jpg 

    雪花使冬天于苍凉之中有了生气,沉寂之中增添了乐趣。农民更是喜欢下雪,一旦见到白雪漫天飞舞,地上堆着厚厚的积雪,就预感到了来年的丰收喜悦。正如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冬季,汉武帝刘彻在去凤翔五 田寺原祭祀途中,捕获了一只独角五只蹄的白色麒麟。麒麟在人们口中相传是仁德之兽,只有当圣明帝王的行为符合规矩时才会出现。  

    于是,刘彻留下了《白麟之歌》,“朝陇首,览西垠,雷电尞,获白麟。爰五止,显黄德,图匈虐,熏鬻殛。辟流离,抑不祥,宾百僚,山河飨。掩回辕,鬗长驰,腾雨师,洒路陂。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同时,将年号改为“元狩”。狩,有征伐的意思。也许这个年号预示着汉朝对匈奴的大规模征战。在此之后,刘彻多次派霍去病北征,大破匈奴军,最终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刘彻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还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timg (15).jpg  

    刘彻开拓疆域,雄才大略。其诗作 《瓠子歌》 《天马歌》 等也壮丽雄奇,而其在宝鸡留下的 《白麟之歌》 更是其间佳作。  

    如果说独角白麟的出现,振奋了汉武帝破匈奴的雄心,成就了一代雄才,那么,清乾隆帝的 《太白山谢雨》 诗更是刻画出了二百多年前一位爱民如子的皇帝。  

    位于眉县槐芽镇的清湫太白庙内,有两块石碑记录着陕西巡抚毕沅求雨应验后向乾隆奏报,乾隆为此写的一首答谢太白神的诗,并降御旨要求毕沅将乾隆御笔篆刻于石碑上,使得吉祥的事情铭记后世。  

碑文如下:  

    麦前旸雨各称时,麦后廿余日待滋。  

    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澍果昭奇。  

    树碑铸铁传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泽,蠲诚致谢此摛词。   

    陕西巡抚毕沅奏报,祷于太白山而得雨,诗以志谢。        

    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笔  

    这就是著名的《太白山谢雨》诗。  

    历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把祈雨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清乾隆四十三年 ( 1778年)五月,关中人刚刚播种下秋季作物,连日烈日高挂,使庄稼受旱严重,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内心焦虑万分。当时,人们盛传太白庙是祈雨求福之地,他便率领部分官员到太白庙祈雨而得。  

    阴晴雨雪本是自然现象,但这场雨下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所以弥足珍贵,带给人们无比的喜悦,便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说到水所承载的吉祥,关中人总会想到位于“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古“卷阿”内的润德泉。它为华夏最早的一眼古泉,被列为宝鸡八景之一。据说,润德泉为间歇泉,泉水来自地层间隙,因地壳运动时涌时涸,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因此充满着神奇色彩,被赋予许多神奇的传说。  

timg (14).jpg

    相传,唐大中元年( 847年)十一月十七日,枯竭多年的泉水,“忽因大风,其泉五处一时涌出,深一尺已来,又有七处见出。”人们以为祥瑞,时任凤翔节度使崔珙遂上奏给唐宣宗李忱,李忱立刻下诏书,其中曰:“临轩嘉叹,至于再三,今赐名润德泉。”意为润德于民。  

    今天,我们自然知道这些古人眼中所谓的吉兆,不过是当时人们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所致。但是,因此而留传下来的吉祥的诗文,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文本身的品读,以及对这方古老而神奇、秀丽而多姿的故土的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