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书|《陈亦人医案医话》:窥一斑而测其全,持“渔”者必善鱼也

 庆峰9nfpl4yuia 2018-02-01

作者/张喜奎 ⊙ 编辑/张亚娟


导读《陈亦人医案医话》为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的学术思想整理,内容为陈亦人师徒教学记录,并经陈老亲自审阅修改,力求真实完整反映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陈亦人教授医案,选取陈亦人先生临床典型验案加以分析;下篇为陈亦人教授医话,总结陈老一生学用《伤寒论》的心得。全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陈亦人教授的学术特点和临床诊疗经验。

   下文作者是陈亦人教授的高足,也是该书作者所写的前言,读罢相信你也会对陈老的学术观点和该书有一定的了解。



 

《陈亦人医案医话》.前言


我师陈亦人教授,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江苏省著名老中医、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审委员会委员、全国仲景学说研究会委员、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等,其在杏苑辛勤耕耘50载,理论造诣和临床实践水平均已达极高境界,尤于伤寒之学,研究甚精,他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为众所周知的两位当代伤寒巨匠,享有“南陈北刘”之盛誉


陈老致力于疑难病证研究,以“经方辨治疑难病”为主研方向,于临床上,对疑难病辨治匠心独具,擅用脏腑相关理论处治疾病,辨证精细,常于毫发之间辨识真谛,处方用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融时方经方于一炉,强调疑难病因机复杂,症状乖戾,诊治不易,首应加强辨证思维方法研究,即思路问题


辨证思路上,多用排除法、类比法、审独法和求异法;在用方思路上,注意抓方药功用和结合科研成果,从而每起沉疴,在医界享有很高声誉。


在伤寒学术上,陈老更是孜孜以求,数十年精研不辍,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有关《伤寒论》一书价值的认识,乃看似平常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因其直接关系到《伤寒论》之存废,近年来,有关该书的价值认识,从外感病专著到单纯风寒外感专著,其范围不断缩小,日渐走向偏歧。


有鉴于此,陈老通过广览注家百种,参附自己临床实践,结合《伤寒论》的有关原文,得出《伤寒论》所论内容既非单纯伤于风寒之疾,亦非单纯外感,而是疑难杂病专著,对千余年来未得澄清、悬而未决的问题做了有凭有据的回答,令人信服。


对《伤寒论》的研究方法上,陈老特撰《〈伤寒论〉名实考》一文,强调“正名求实”,从而填补了《伤寒论》理论研究的空白,该文获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伤寒论》辨证体系的研究,更是突破了传统六经辨证的框框,提出了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的完整辨证体系,受到了国内外伤寒学研究者的首肯。


集中反映陈老伤寒科学研究成就的《伤寒论译释》和《伤寒论求是》二书,不仅汇聚了历代众多医家的精辟论述,更融进了陈老本人的诸多研究成果,被伤寒界公认为是对当今伤寒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的著作,前者于1958年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印数近十万册,仍供不应求,至今仍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后者出版以来,成为许多中医院校的研究生《伤寒论》教材,加之其对《伤寒论》重大的理论研究突破,在中医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需求量大,首次印刷已不敷所需,故各地纷纷要求再版,但因陈老治学严谨,坚持再版时融进晚年观点,然近年来陈老年事已高,不任笔劳,而终未再版。


陈老除重视理论研究外,还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伤寒论》开展深入细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如指导研究生运用《伤寒论》小建中汤加味的养肝煮散治乙肝,运用三物白散加味治疗中晚期胃癌、食道癌,运用乌梅丸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均以现代科研方法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多被立为省厅级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今,陈老虽已退休居家,又罹风疾,但思维活跃,仍坚持研医,颇多创见,伏枥之志不减,唯书写不便,每有所得,即来电垂教,令我感动,促我奋起,也为是书后期成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5年秋,笔者第二次赴宁随陈老研医,时陈老身体尚健,但业务繁忙,无暇动笔,常将晚年医学研究心得面授,余一一谨记。不久,即整理成篇,经陈老批改后以《陈亦人医话》之名,于1997年春始在《国医论坛》连载,至今已逾四年,在医界影响较大,但因杂志为双月刊,登载较缓,形式分散,难以收集,读者纷纷来信要求结集出版。


加之近年来陈老又罹风疾,笔耕不易,几次来电垂询,笔者惶惶,深知陈老晚年观点,日臻精纯,见解更为精辟独到,对医学价值甚大,不敢私专,使其公之于众,流传于世,为陈老之愿,亦我之愿也,故在教学、科研、临床之余,积极撰牍,将后期诸见陆续成篇,列为两篇。


上篇为杂病,多为临床常见之疑难病证,叙议夹杂,方药完备,为陈老对某病独到见解,诊治思路,用药心得,突出“变”、“辨”、“活”的应对妙法,学而可用,不尚空谈。


下篇评伤寒,摘要介绍陈老伤寒研究心得,特别是对古今争议焦点,从陈老立场,加以评论,诸如《伤寒论》中“有些认识不一致,见仁见智,给学习带来一定麻烦,特别是附加成分较多,如传经学说,气化学说,以及太阳病三纲论,太阳腑证,阳明经证等名称,或失之机械,或脱离实际。


原文注释,也有曲解臆断的地方。即使大家公认对《伤寒论》理论卓有贡献的医家如柯韵伯等,也在所难免。可见对任何注家都不可盲从、迷信。”(陈老语)从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仲景本来面目,对今日《伤寒论》研究,极有意义。草成之后,呈陈老审阅已毕,始交寄付梓。


本书之旨,意在阐明陈老学术思想,总结继承业师临床经验,着眼于实用,致力于推广普及,广施仁术,使陈老医术流传后世。然陈老学术博大精深,本人资质愚鲁,侍师时短,领悟有限,整理部分不及万一,冀读者举一反三,窥一斑而测其全,持“渔”者必善鱼也。复因本书成稿时间仓促,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诸贤,不吝教正。

 

张喜奎


2012年3月于福建中医学院牛耕斋


【本文转自《陈亦人医案医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