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休师父 前几天老有人问,师父,咱们能不能吃香菜?香菜属不属于五辛?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论调,说佛教徒不能吃香菜。 咱们的结论是:能,大大地能,香菜非五辛。 今儿二休师父就全方位、超时空、立体、图文、360度无死角地扒拉扒拉这事儿。 1、五辛有哪些? 葱,蒜,韭菜,薤(音xie谢,小蒜),兴渠(兴渠是啥,先不说)。 2、为什么佛教戒五辛呢? 《首楞严经》里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什么意思呢?这五种植物,熟吃长淫心,生吃增怒意。生的熟的都吃,时间久了就是暴怒的色狼,后果很严重。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半夜三更,小鬼儿偷偷来亲你小嘴儿,天天跟着你,别人走路带风,你走路带鬼。 更可怕的是常吃五辛“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修的福报全漏了,白修,菩萨也不加持,护法神也不来守护,修啥也修不成。 结论:五辛当戒。 之所以很多人弄不清香菜到底能不能吃,是因为把“兴渠”当成了香菜,争论由此而起。 辣么,“兴渠”是香菜吗? 二休师父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来引经据典地,扒拉一下: 第一、《佛祖统纪》(宋,志磐)卷 33: 兴渠,葱蒺也。生熟皆臭。叶如蔓菁,其臭如蒜。经音义云:「生于阗国」。 应法师云:「乌荼国人常食,即阿魏」 这段话有3个意思:1、气味口味接近蒜。2、新疆有(古于阗国)。3、印度人常吃(乌荼国,今印度境内),它的名字又叫“阿魏”(兴渠是梵语音译,阿魏则是波斯语angnyan的汉译) 第二、唐代慈愍三藏慧日大师:
小学老师这样教咱们总结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五辛,咱们汉土只有四种,唯缺兴渠,新疆才有。“薹荽”(即芫荽,香菜)不是五辛,吃吧,没事儿,我慧日亲自验证的。 这话可靠不可靠呢?可靠。 慧日三藏大师本人曾于唐睿宗嗣圣十九年出发经西域到印度参学,到开元七年(719)归返长安。在他的记述中,他在于阗国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亲见兴渠。 后来他直接说:(芸)苔、(胡)荽非五辛,所食无罪。这是存在于唐朝,明确说明「胡荽(芫荽)」非五辛的最早文据。 结论已经很清楚:汉地无兴渠,新疆有。香菜非五辛,能吃,大大地能。 除此之外,在唐代,“兴渠”不是香菜的文据还有很多。如: 《一切经音义》(唐‧慧琳)卷 45: 兴渠,梵语阿魏药也。 《翻译名义》集卷 3 云:似桃胶,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有阿魏药是也。 到了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再次认定,兴渠就是“阿魏”,他这样记载: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集注)云:
以上是唐、宋、明三朝从大师、旅行家到医药学家,对“兴渠”的鉴定。 辣么,“兴渠”是怎么被误传为香菜的呢? 民国初,印光大在《文钞》 三编(下册)〈答善熏师问〉时即说到:
大师的意思是,认为香菜是五辛之一,这是外道的说法儿。 外道不懂佛教,也不去旅行,也不去查证,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就把兴渠说成是“香菜”。 现代科学,把五辛进行了成分的研究划分,得出这样的结论:五辛之所以是五辛,是因为五辛中,除了芫荽(香菜)是来自醛及酮类化合物外,其余蒜葱、韭薤、兴渠的臭味成分,皆来自有腥臭味的「二硫化物」,所以,芫荽(香菜)与其他五者成分不同是很明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