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所以叫“独立书店”,是因为它们做了有想法的选择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2-01
四年前,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曾说,亚马逊这类网上书店的流行以及电子书的风起云涌,使得很多的传统书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但是有很多独立小书店反而活的还不错,甚至还越来越兴旺。

  

现在,独立书店的情况是否还能这么乐观?我们不得而知。但梁文道对于独立书店的看法倒是多元化了。

“独立书店之所以是独立书店,不是因为空间小,不是因为品种少,而是因为它做了一些有想法的选择。我觉得看一个书店好不好,不是看它有什么书,而是看它没有什么书。

    

“当你看到那么多的书以物质的形式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庞大的存在感。”

“有种书店,有时它的形式大于它的实质,你去了之后会在书店合照留影。这种书店是一个景点,这就等于你到了巴黎会去看埃菲尔铁塔,我不认为那是一个能够好好看书的地方。”

以下内容来自选自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这次不聊中国的独立书店,来看看欧美各国的,里面就有他现在所说的“有种书店”,大家可以试着辨别一下。而对于另一些好的独立书店,我们希望他们仍旧存在,再存在个二十年、三十年。

  

这几年亚马逊这类网上书店的流行以及电子书的风起云涌,使得很多的传统书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而首先受到打击的还不一定是街上的独立小书店,我们中国情况不一样,国情不同体制不一样,但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范围里面,你可以发现最受电子书打击的首先是那些大型连锁书店,比如说有名的美国的,他们就很受到影响。
    
但是有很多独立小书店反而活的还不错,甚至还越来越兴旺,尤其是在英国那样的一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始终还是有这么一批爱书人,他真的喜欢摸一摸纸本的书的那种感觉,他真的喜欢书,这个时候他更愿意光顾有个性的对胃口的一些独立小书店,而不是一些千篇一律,有时候像超市一样的大型的连锁店。
    
另外还有些人他慢慢把书当成了一种特殊的礼品,于是逛书店他也希望得到一种愉快的购买礼品获得好的设计产品的体验,在这个情况底下,世界各地就有许多几乎成为景点的,颇值得玩赏的这么一些独立书店。有一本书,《书店时光》,它是两个日本作者合著的,介绍欧美各地的一些独立书店的风景。

       
         《书店时光》

有些书店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那么有一些书店则是以旅游作为他的主要的规划的内容,当然我们想到这些旅行书店,很多这种书店,专门卖各种的游记、旅游指南、地图等等,然而有这么一家书店却非常特别,他在伦敦,这家书店有幸我也光顾过,非常美的一个书店叫丹特书店。
    
这个书店严格来讲并不是旅游书店,因为里面卖的书包罗万有,历史、地理、人文、社科、哲学都有,为什么说它跟旅游相关呢,原来这个书店放书的方式跟任何别的书店都不一样,它是按国家来分的。

你到这个书店,你会发现其中我记得大概有一两柜书是跟中国有关的书,他并不是只卖一些去中国的旅游指南、来中国应该要注意比如说游记作品,而是包括了比如说一些中国重要的经典著作的翻译,关于中国政治的研究,或者是中国作家的作品的译介等等,他都放在中国柜。

同样的,你要找普鲁斯特的小说你就到法国那边去找,然后旁边你会看到一个法国的美食的食谱或者一个关于法国建筑的书,而这些书要在别的书店都会被拆分到比如说建筑归建筑,文学归文学,历史归历史,哲学归哲学,但是在这家非常独特的书店里面,他却按照国家的方式一一归类为这些不同的国家名下。

  
               丹特书店

这个书店还有个特色,非常尊敬员工身为书店店员的这个职业,他们提供了超乎业界想象的高水准待遇,网罗了富教养、充满自主性、常年累积了不少经验知识的人才。这是一间非常罕见的重视店员的书店,而且他的店员每天都要吸收新知。我来这家书店还不到一年,但是学到的东西却比过去14年还要多。
    
《书店时光》这整本书里面,大概所有书店的店员都是爱书人,而且都是很内行的爱书人,比如说这里面介绍伦敦另一家非常有意思的书店,就是伦敦书评开的书店,伦敦书评是个非常有名的书评杂志,他也附设一家书店。这家书店里面,有个店员是在剑桥大学念拉丁文希腊文出身,在开店的第一天就来当书店店员了,我们今天在中国大概很难想象这样资历的人在书店里面卖书。
    
然而就是这家书店,他说他们到今天为止开业十几年了,每天还收到三封以上的求职信,有太多高学历的人想来书店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这不只是因为人家比我们中国的书店店员待遇要好,而是因为他们真的觉得在这里面找到了自己对口味、对兴趣的工作,他们是被尊敬的,他们真的能够在里面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自主选书,跟所有来的客人交谈甚欢,打成一片,这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事情。
    
荷兰一个非常有名的品牌书店,就在阿姆斯特丹,叫做曼多,这个书店我还没去过,但是我听过很久了,这个书店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是这样的,有一些荷兰人他们平常送礼物,比如说生日、圣诞,其实很多人爱送书在欧洲、美国,他们喜欢送书给人家当礼物,那么送书给人家当礼物的时候就会拿这个书店的纸袋子来包起这本书,拿去送礼,但其实里面的书未必是在这家书店买的。
    
你想想看,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这就表示他的书可能在街边什么摊子上买的,但是只要套进了曼多书店的这个纸袋子,当时就让人觉得是“身价百倍”,是有品位的选择,由此可见,这家书店已经确立了它一个很有品位的形象。
    
这是家设计书店,专门卖各种的摄影集、平面设计、艺术书籍,他标榜的就是他的设计品位,更有趣的是今天我们知道做书店很难做得下去,而这家书店,其实它只有一半的生意是跟卖书相关,另一半的生意则是这家书店同时是一个平面设计公司,他们接设计方案。这个书店有客人来就卖书,没客人来他就埋首继续做自己的设计。
    
当然说到荷兰的书店,不能不提一家这几年很多人都称为全世界最美的书店,那就在荷兰一个小城,叫天堂书店,在马斯垂克的分点。这个书店是建在一个已经不用的13世纪盖起来的欧洲常见的大教堂里面,整个大教堂变成了一家书店,那个大教堂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天堂书店

教堂改装成书店后,他们首先把这个教堂里面原有的壁画恢复原样,又为了要保护这个教堂的建筑,万一将来有一天这个书店不干了,不能破坏它,于是这个书店里面所有的书架楼层都是用一些可以拆除掉的铁柱子上面立起来、竖起来。
    
这个书店你不用走进去,你光在照片上面看,你就发现它简直把一个书店本来应该会有的精神性、宗教性的气氛发挥到极点了,毕竟这是一个教堂。
 
另外一间书店叫做美国图书中心,这是全欧陆最大的英语书店,那么这个书店有什么故事好玩吗?是这样的,是它的店长跟经营者。

          美国图书中心

这个人叫做卡普拉尼恩布勒(音),她本来是个美国人,这个书店刚刚创业的那年,她和当时的美国小男友一起到欧洲旅行,无意之间在阿姆斯特丹找到了这个书店,每当旅行途中想阅读英文书籍的时候,总因为价格过于昂贵而犹豫不决,因此她为了赚其旅费,便在这里打工当起了店员,然后请注意,从美国放假来旅行,跟男朋友一起来,她在这里为了筹旅费,于是在这个书店打工,打了一个礼拜之后她决定,我要一辈子在这里当书店店员,然后跟她男友说你回去吧,我要在这当书店店员了,于是她就留下来了。
    
她最后嫁给了一个荷兰人,还把这个书店买了下来,从此成为这家书店的老板,你想想看,当书店店员,人家是当成这个样子,真的是有点可怕吧。

说到世界上最美的书店,其实要竞逐这个名号的还不少,就在荷兰隔壁,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也有一家书店很牛的,他在当地非常地重要,这个书店是原来开在一个古老的、当做夜总会或者酒吧用的一个很扩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改装成了一个书店。虽然他原装是个夜总会,但是变成书店之后却非常华美、非常雅致,而当年书店开幕的时候,对于整个比利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个很盛大的事情,全部有名有姓的这些文人们、作家们都去参加了开幕派对。

这个书店到今天都还是比利时知识分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书店,同时,也是一般老百姓最喜欢去的书店之一。

这些很多独立书店,他们的客人当然包含了一些特别的文人、有特别爱好的读书人,但是往往他们都能够照顾到一个地方的居民的需要,比如一个小镇有时候才十来万人,那么这个书店考虑到小镇里面很多老人家走路不方便,于是花很多的成本,无论如何要装一个电梯,让轮椅都能够上得去,他们这么考虑地方上居民的需要,而地方上的居民也回赠给他们,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就是他们对书的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