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时间管理藏宝图

 kittywei 2018-02-02

经过21天的时间管理课程的学习,我获得了一份藏宝图----时间管理的藏宝图。它能干什么呢?按照它的指引,我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规律,做成我想做的大部分事情。还有什么东西能比这种能力更珍贵,更令人觊觎呢?当然,我也不是那种小气之人,在此将藏宝图分享给大家,祝愿大家都能获取自己人生的财富。

时间管理很简单,按照 陈华伟 老师的时间ROI理论,只讲清楚三件事情就够了,没必要太多,它们分别是: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做完之后。“大道至简”,说自己懂这三件事情的人不少,但真正做下来的人都在一步一步接近了自己的人生宝藏。

做什么事

想做的事情千千万,我想当美国总统,我想周游世界,我想赚的钵满瓢盈……如果我有明确的想法,有自己认为可行的路子,这叫理想;如果我永远只是想想,不曾做过任何能接近它的事情,这叫梦想,说的难听一点叫妄想。

藏宝图是一位忠实的仆人,但只为有理想的人服务,如果我被 太多热烈而又渴望的想法 或者是 纷杂又不得不做的杂事 包围,那么我会简单的画一个“重要紧急四象限图”来帮我理清思路。

重要紧急四象限图

什么是重要紧急四象限图?下面这就是了:

重要紧急四象限图
重要紧急四象限图

很简单吧,大部分人只要一看这个图,就会有各自的想法了,不再细表。对于各类事项,我们每个人的分类方法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 重要紧急的事项:是当下我们必须行马上做的,而且必须出色地完成的。这类事情我们会被推动着做完,反而不会用太多的心思。
  • 紧急不重要的事项:如果总是被这种事情被动推动去运动,最终每个人都会觉得无聊、空虚、反感。比如: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紧急会议。
  • 重要不紧急的事项:这类事项通常是自我提升、融洽家庭关系等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会说自己没时间做的事项。比如:看一本自己想看很久的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 不重要不紧急的事项:那就是不做也行的事情喽,克制自己少做甚至不做。比如:每五分钟刷一次朋友圈?

如果我们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且从中获得快乐,我们要多做 重要不紧急的事项。把时间、精力分配出来一部分投资在未来上,这令人欣慰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当下的角度是这样看的,我们要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项。那么从一生的角度看,又该如何对待呢?

一个故事

先来一个大家很可能听过的故事:

一位教授的实验,演示了重要的哲学道理:
首先教授拿出一个玻璃杯子,在瓶子里装满了乒乓球
教授向学生确认,是否已经装满,学生说装满了

教授又拿出一袋小石子,倒进了刚才装满了乒乓球的玻璃杯子里
学生有点儿惊讶
教授向学生确认,是否已经装满,学生说装满了

教授又拿出来一袋沙子,又倒进了刚才装了乒乓球和石子的杯子
显得有点儿挤,但是晃一晃瓶子,还是装进去了
学生更是惊讶
教授再次向学生确认,是否已经装满,学生说装满了

这时教授又从皮包里拿出来一瓶啤酒
教授又向那个装满了乒乓球,又装石子,又装沙子的杯子里倒入了半瓶啤酒

这个时候教授说:把瓶子想象成我们的人生
乒乓球就像是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家人、朋友、健康
石子是次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房子、车子
沙子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
那么如果把沙子先放进瓶子里
那么石头、乒乓球就放不进去了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
你就会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或者事物
教授说
我们应该专注在让你快乐的人或事物上

一位调皮的学生最后问教授
那么啤酒代表什么呢
教授幽默的回答
人生再忙也是需要有时间喝一杯的

乒乓球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乒乓球”目前有下面三种事项:未来规划,家庭时光,精神园地

对于未来规划,我要对自己苛刻。每周之初,我要用三件事方法论,给自己定出本周要完成的最需要完成的重要不紧急的三件任务,然后划分到每一天精确到多少个番茄工作法来完成。同样,每日清晨,在我的大脑极为清醒的时刻,我要花费10分钟时间,确认我今天最主要的三件事,并把他们放在本天优先完成。

对于家庭时光,时间在这里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陪伴他们成长、老去。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些重要的事情,我会定一些家庭仪式出现,比如:吃饭不能玩手机,谁玩手机谁洗碗;周五晚上大采购;周末和父母吃饭等。生活繁杂,不能迷失了自己。

对于精神园地,人一生下来就在思考,我也不例外。我会在每天入睡前的半个小时,拿起书,将手机扔的远远的,开始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之旅。灵魂的成长虽慢,但胜在不停。

乒乓球
乒乓球

石子

对应“石子”,我会顺手获取但不过分注重,随缘即可。

沙子

生活中有无尽的沙子时间,但我们大部分人只能看着他匆匆滑落,流入到时间的沙漠中去。但是,你相信世界上有一种“聚沙成塔”的能力吗?

我有一份专业知识的树状塔,每天在时间沙子匆匆流过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抓住其中的那么一些,放入我的知识之塔中。日积月累,这或许就不是一座塔,这是一个广阔的城堡,可以容纳人们学习进修的地方了。还是说人话吧:我梳理的一份我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大纲,每一次的主题学习,我都将学到的知识放入大纲中成为体系,这也就是我的知识之塔的内容和骨架;然后,我还会复制每个知识点到Anki(一款即时复习工具)中,每天的小碎片时间,我就拿出来学一学,看一看,锤炼知识。

聚沙成塔
聚沙成塔

啤酒

这个就不说了,人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该欢乐还是得欢乐的。

怎么做

想做的事情确定下来后,怎么做才能高效完成、不拖延不放弃、稳步地向目标前进呢?

二八法则:一个项目或目标,真正决定成效的往往是那20%的关键部分,而不是那80%的常规部分。

人,仍然是只能同时处理为数不多的重要任务,太多的任务只会让自己分心,从而每件事情都没做好。所以,我们要对 80%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到 20%的关键任务上去。

20%的关键任务:三件事方法论推进

如同上面提到的,我要在每周之处,定下自己最应该做的三件事情,具体哪三件呢?

对想的事情问自己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其他的事情都干了,但就这件事情没有干,这一周,我们及格了吗?
  • 第二个问题:其他事情都没有干,只干成了这件事情,这一周,我们及格了吗?

确定出来重要的三件事情后,我们需要利用一些心理机制来推进实现:

  1. 把三件事情贴在墙上供大家共同监督执行(公开且书面的承诺,人是社会化动物,会尊崇言行一致来保证自己的形象)。
  2. 每件事情具体划分到每一天的执行要求,没完成一个,画一个对钩(亮线原则,设定小DeadLine或者milestone来帮助自己减轻巨大任务的心理压力)。
  3. 当自己执行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坚持五分钟就行(五分钟原则,延迟满足,慢慢地掌控自己)。
  4. 每天第一件事情必须先完成这三件事情的内容(唯一选择,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任务的完成有了保证,但生活的其他事项还是得自己亲手做的,用什么方法呢?

一页纸GTD,任务管理不用愁

如果没有合适的任务调度机制,来一个任务干一个任务,自己就会沦为“救火队长”,整天显得很忙乱,但又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用一页纸,将自己的每天任务标上去,划分任务等级(通过重要紧急来划分),然后自己结合当前的工作状况来适当调度,慢慢地掌握生活工作节奏。

有哪些核心要点呢?

  1. 不用大脑记事情,在每天最清醒的时刻,将任务列出来分配好执行时间才是明智之举。其他时间自己只要成为一个高效的执行者就够了,而这张纸就是执行者的大纲,不用频繁的和早上清醒的那个自己讨价还价,最后降低任务完成标准。
  2. 任务体系化,每天一页纸,每周、每月、每年总结自己干了什么,用了多长时间。一切就有了数据,就方便调整方向。
  3. 预留区域。正如生活总会被突如其来的琐事打断,那就预留一个inbox区,将来的事情放入这个区域,调配合理时间完成即可。千万别用大脑记这些事情,很容易忘记而给人造成不靠谱的印象。

任务分配好了,接下来就该真正地做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帮助你: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

这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高效地完成任务,就像和自己的一个约定一样:在这25分钟之内,就认真地完成这件事就好了。
方法简单,做起来比较麻烦,那就选一个趁手的工具来帮助自己:Forest,自己设置25分钟的期限,在这期间不能碰手机,否则种的树苗就会枯萎!即记录了番茄工作时间,又防止自己中间玩手机,一举两得。

此处,有一些关于工具的理论说明一下:
两类人:

  1. 「工具癖」:有一类人富有Geek精神,不断下载各种软件APP,拿放大镜去观察他们的每个功能点,一心想要找出最完美的软件,觉得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以后的使用和投入,他们的匠人精神也就仅此而已了。用陈华为老师的话说:疏于实践的工具研究,都是工具癖;超出需求的技巧琢磨,就是奇淫巧技。
  2. 「工具恐惧症」:而另外有一类人呢,就是任何工具都玩不转,很多工具拿到手,连最基本的功能都用的很费劲,总觉得工具在欺负他们似的。这怎么办?

一个原则:
工具使用原则: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工具本身是为人类服务的,它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存在的,善用利器才是扩大自己能里的方法。克制和极致,是要让我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克制的使用核心操作,极致地服务于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做完之后

事情做完之后就完成了吗?并没有,一个迭代提升的循环还有事情要做!那就是复盘,这个词好像都被说烂了,谁还不会时候自己想想某件事情吗?真正的复盘或许没有这么浅,他是更有深度,更能让自己快速前进的一种机制。

复盘
复盘

复盘的前提——量化思维,数据说话

提起时间开支统计的话题,就绕不过一个人——柳比歇夫,一位记录了自己的奇特一生的伟大的人物。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如果你想了解他,可以看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

我们可以效法伟大的前人,自己也记录一下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完成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分析才有依据,才能真正对后来的做事提供有力的指导。
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帮助自己呢?之前提到的番茄工作法和一页纸GTD,都是记录时间的好帮手。一页纸GTD不仅可以将每日任务列举出来,还可以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之类的统计。另外,我自己在完成大块任务的时候,通常的计量单位是 番茄!这样也促进了自己使用番茄工作法来统计纯工作时间。

复盘的收获——时间诊断,坚定前行

通过有数据的反思自己的执行情况,给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分配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你想更精确地知道自己每天的时间到底去哪了,可以用 aTimeLogger 这个APP来统计几天,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动记录了,说不定会大吃一惊哦!
这个过程,肯定是会让你不舒服。但是,有时候,走出舒适区,做一个小尝试,培养一点短时间的轻微强迫症,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还有一个工具更方便一点,是不用手动记录的——RescueTime,通过这个工具,可以知道自己每天用了什么软件,花费多少时间;浏览了哪些网页,花费了多长时间。最后,软件会给出一个productivity pulse值,就是对你一天整个工作的评价,非常好用。

复盘的超级收获——时间杠杆

难道复盘就是为了让自己给自己分配任务更加得心应手吗?NONONO,当然不是。

我们要撬动时间的杠杆,少做重复低效的事情,结构化困难的事情,少犯错误,帮助别人才能让自己更快提升。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三件法宝:SOP,生产力流水线和习惯养成。

SOP

SOP,全称叫「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就是「标准工作流程」。
在工业时代,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极大提升了体力劳动的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家都是知识工作者。但是,绝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非创造性的,是常规任务。

SOP就是对福特流水线的升级。通过梳理作业流程,通过将经验整理成文档或者说明书,整理成「step by step」的指导手册,定义清楚每个步骤做什么,什么人用什么资料,需要注意什么,做到什么品质,给下一步骤交付什么成果(可以考虑用5W2H辅助梳理)。我们不动脑子,也能够把它完成并传承下来。清楚界定,让经验可积累,形成文档之后,就可以迭代。

就拿自己写博客来说吧,慢慢总结出来自己的一套流程:

博客SOP01
博客SOP01
博客SOP02
博客SOP02

每次我写blog都会跟着SOP走,就会避免发生某些低级错误等,逐渐行程自己的风格。同时,当我需要教授别人如何写blog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总结,可以很快地分享。
另外一个例子:想一想,如果你刚到一个公司,需要在完全陌生的地方熟悉工作环境,如果有一份「step by step」指导手册,那是多么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啊。同理,如果自己也做过这些事情,在有新人来的时候,一个文档分享,瞬间拉进了和同事的距离。

生产力流水线

SOP我们认为更多的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生产力流水线就可以认为在工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节奏地前进才是更重要的。

每天早上,我们集中处理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的任务,然后针对不重要的事情,授权给下级或者外包出去才是正确的方式。之前做的每一个SOP,此处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下级通过文档处理这些事情做的又快又好,自己也很放心,然后工作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习惯养成

为什么我们要养成习惯呢?因为对于一些我们苦苦训练出来的卓有成效的事情,我们必须内化到自己的习惯上来加以保持,这样就可以花费最小的力气成就最大的效果。对于我自己来说,每天刷Anki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每天复习之前的知识,触发更多的灵感,反思自己的某些做法,对自己都有很好的提升。我把这个事情内化到自己的习惯中,每天没刷完anki就睡不好,这样,每天专题研究进步一点点,复习anki巩固一点点,进步自己也是看的见。

关于习惯养成,陈华为老师用了《Hooked : 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这本书中的模型来告知我们好习惯和坏习惯养成的机制。
具体模型如图所示:

习惯模型
习惯模型

此处我将读书的例子搬过来协助分析下:
读书也是如此。这里的读书,不是指功利型的「一年300本」的、扫一眼就算,甚至只读8000字浓缩鸡精版本的快速阅读,而是读经典读大部头,读「无用之书」。这需要我们基于上瘾模型设计一个习惯养成机制。

先谈触发。内在动机很难找,我们先找外在动机。1)你就想,这个世界太水了,只要你读一本经典好书,你就超越了100万人、甚至是500万人或更多。出于人的社会竞争、横向攀比本能,为了在AI时代建立核心竞争力,你也该少看碎片多读书,读好书。2)你还可以设计外在动机,比如小能熊要求员工必须读书,每半个月读一本并在学习小组做分享,不达标就开除。

关于行动。难度尽可能降低,可以从读小说开始。读小说很爽,所有人读《鬼吹灯》都不费劲,那么,你读托尔斯泰也会很爽。其次,明确亮线规则,形成SOP降低难度,每天晚上不带手机上床,只拿kindle,kindle里只放一本书,读完再看下一本。这样,你从最小难度的动作开始,读了几本好书之后,阅读能力提高,耐性增强之后,再增加难度。

关于奖励。你可以给阅读这种好习惯单独开一个读书奖金账户,专门记账,专款专用,奖励好行为。你也可以公开承诺,并让别人监督你,如果读书没达标,你就掏钱给他。我在四大的时候,给我的小团队设置了CPA考试对赌。他通过他的考试目标,我给他1000块。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他主要要请我吃一顿米其林三星。那时候在审计项目上,几个人的小团队,不但工作效率爆表,情同手足,休息时间更是疯狂健身加学习备考,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最后,关于投入。可以刚开始设定读书目标时就增加金钱投入,上来就花一千块钱买一个Kindle Paperwhite,这样,一年不看20本书,你就挣不回来。你还可以在情感上投入,也就是公开承诺。公开承诺一定要对有效的人公开承诺。如果一个人脸皮厚,就构不成任何有效承诺。所以你是特别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的人,你就在朋友圈里面立flag;如果你对全世界人的眼光都不在乎,但是在乎家人和朋友,你就用生命影响生命,带着他们一起读书,大家相互监督。

借用互联网产品的方式给自己设计一个好习惯养成计划,是一件受益终生、完全值得的事情!

总结

自己想在一篇文章中将21天的课程串起来实在是个高难度的任务,很多思想还没有提到,比如:战胜拖延,精力管理,逆向思维,重启思维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己的时间笔记本也只写了21页,番茄也仅做了三周。但是,这个良好的开端将是我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Trigger,我将会不断地迭代时间管理的方法,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管理OS,终究会助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