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平阳人,你的祖宗来自哪里?

 吕国中1 2018-02-02

老平阳历史上其实是个移民之乡。而今天的平阳人绝大多数都不算是土著居民,如果您个人手头有家谱的话,只要翻开你自己的家谱厚厚的记载,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今天平阳人基本上都是移民之后人。

古代的移民

平阳自西晋太康四年(283)的始阳县建立,由于移民的迁入,这里人口才渐渐增加。平阳历史上属于东瓯国范围,早期人口经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东瓯王驺望率众内徙庐江郡和元封元年(前110)东越国除民再次内徙江淮间后,瓯地几成废墟,遗民甚少,其原始人口姓氏亦都衰落无闻。此后平阳人口,大多从全国南北各地陆续徙来,其中以福建尤多。

玩它一月赚个iphoneX
广告
图片

清代乾隆平阳地图

展开剩余92%

福建与平阳山水毗连,水陆相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历代闽民徙平阳络绎不绝。唐代以前,谱碟散佚,记载多缺,闽民迁平难以稽考。唐代以后,有关史志、谱碟等略有所载,可知其大概。而根据现代研究分析不完全统计,平阳从唐末到清末共有迁入移民212个家族,下面具体叙述。

注:资料来源不是完全正确统计,数据尚有待补充和完善

一、唐末、五代期间

唐末五代期间,特别是五代时(907—960)出现平阳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入高潮,其时自温州境外迁入平阳人口移民共13个家族,占总数6.1%,根据清代孙衣言《瓯海轶闻》中记载,唐代三百年间(618—907年),福建时有人口迁平阳,其中以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入闽,温州无战事,流迁来平尤多。据有关史志、谱碟、墓志、殊卷等记载,唐代五代闽民迁入平阳据有关文献记载:

古代之移民图

(1)陈氏,鼻祖富十五公,唐时由闽之五马宅徙此(《平阳县志·金石》江南陈氏义塾碑记。下简称《平志》)。(2)林氏,其先原闽中,唐会昌、大中问有林彦迁横阳之金丹乡,遂为林湾里人(《平志·文征外编》宋林南仲墓志铭)。(3)金氏,原籍福建赤岸,唐至德间始迁祖金景挟资至横阳径口(今平阳水头)构屋,遂居焉(《南雁荡山志·志余》)。(4)顾氏,其先于唐末自闽长溪赤岸避乱入平阳(《平志·文征内编》元顾愚翁墓志铭)。(5)吴氏,先世吴远,五季时自闽徙平阳镜川,后家族繁盛(《瑞志稿·金石》明吴祚墓志铭)。(6)徐氏,始祖自晋天福问于闽之秦川徙平阳县西(《平志·氏族》)。(7)章氏,其先闽漳州人,五代之乱徙温之平阳(前书《文征外编》宋章延仲墓志铭)。(8)谢氏,始祖谢胜,五代避乱自闽长溪来平阳(同上明谢氏西山阡表)。(9)宋氏,先世由闽长溪赤岸来居平阳,始自五代(同上明宋允恒墓志铭)。(10)杨氏,先世五季时避闽寇乱,自闽迁平阳北港(光绪《杨慕倪硃卷》)。(11)项氏,先世避闽王曦乱,从赤岸迁金丹乡瀛桥里(平阳瀛桥《项氏宗谱》)。(12)谷氏。始祖谷琛,福建长溪人,五代避闽王暴虐迁平阳昆阳。其三子又迁永嘉西源(永嘉西源《谷氏宗潜》)。(13)王氏,先世于晋天福间由闽长溪徙温之平阳皈仁乡右山(温州博物馆藏《元王忠道圹志》)。这里说明迁入的主要是闽人;有注明避乱是迁移主要原因。

移民图

五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次大分裂的时期,持续的战乱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唐亡,后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境内稍为安定。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其子自相残杀,连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于是闽人纷纷外逃,以求生机。而平阳县与福建毗邻,交通方便。水路:霞浦、福州、泉州、厦门均可沿海通达;陆路:浙闽驿道连接两地,另外尚有许多山间小道可通两地山区。加以当时平阳县土地资源丰富,便于移民垦荒务农。更重要的是,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钱镠占领了平阳后,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政尚宽惠,减轻赋役。于是平阳县便成为南、北民理想的迁入地。五代平阳人口大迁入为其时平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平阳县城图

往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北宋、南宋和元代、明代、清代,又分别出现了平阳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入高潮,其中以南宋和明代、清代为最多。

古代移民图

三、宋代(北宋、南宋)

宋时,闽民迁平阳比上代为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浙南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郡守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大批闽民陆续迁温,出现平阳历史上第二次人口迁入高潮。其时自温州境外迁入平阳人口移民共16个家族,占总数7.5%,据有关史志、谱牒,墓志等记载,宋代闽民迁入平阳有:

(1)林氏,据《宋林公是墓志》载:林公长溪人,官剑南通判,晚年迁居平阳松山(《叶适集》)。(2)章氏,原籍闽浦城,始祖于崇宁间主平阳簿,因家平阳白沙(《瓯海轶闻》)。(3)柳氏,唐末避乱迁福州,宋建炎间由闽分迁平阳莒溪(《平志·文征外编》柳信墓志铭)。(4)刘氏,先世闽长溪赤岸,宋建隆四年因闽政苛虐,徙平阳泥山,后再徙乐清瑶岙(乐清《刘氏宗谱》)。(5)张氏,先世十宋乾道间由福建迁居平阳(清宣统《张兆麟硃卷》)等。

古代移民图

在迁入平阳16支中,迁自福建14支,其余地区2支,说明主要迁自福建;就迁入地情况来说,迁入山区2支,迁入半山区2支,迁入平原10支,可知主要迁入地区为平原。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福建人多地少,故移民多向土地相对较多、特别是成陆不久的遭特大海溢损失人口的平阳沿海平原地区转移。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各朝,闽民迁平阳人日记载仍不绝于史其中有避王朝更替之乱,避倭寇之乱和清初“迁界”等等:清末开埠后,亦有闽民来平阳经商占籍。在元代,其时自境外迁入平阳人口移民共4个家族,占总数1.9%,据有关史志、谱牒,墓志等记载,平阳由闽迁入有:彭氏,其先自闽迁温之平阳金丹乡(《平志·文征内编》元彭仁翁墓志)等。

注:资料来源不是完全正确统计,数据尚有待补充和完善

进入明代,特别是中、后期,闽民迁平阳出行了一个大高潮,明代(公元1368-1644)276年间,其时自境外迁入今平阳人口移民共132个家族,占总数62.2%,平阳自闽民迁入有129个家族,说明主要迁自福建;其中有记载的:

(1)陈氏,明季由闽漳州迁居平阳北港三门(清《陈经硃卷》)。(2)少数民族钟氏、雷氏、蓝氏,明时由闽罗源分别迁居平阳旺庄、书阁、桥墩、莒溪,后裔散居平阳、苍南、泰顺、文成等地(《温州市志·少数民族》)等。就迁入地情况来说,可知主要大部分迁入山区和半山区,依迁入时间来看,迁自明后期(1522—1644)111支,可见明后期人口迁入出现热潮。明代移民的特点是:一是历代人口迁入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时期;二是迁入地以半山区、山区为主;三是闽南成为福建迁民的主体。

注:资料来源不是完全正确统计,数据尚有待补充和完善

清代(公元1644-1911年)267年间,主要是在清朝初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多,其时自温州境外迁入今平阳人口移民共计有44个家族,占总数20.8%,其中平阳自闽民迁入有40个家族,这里说明移民主要迁自福建,特别其中以闽南籍贯为最多。

清代移民图

原本闽东毗邻浙南平阳,水陆交通便利,在人口迁移平阳时本占有先天之便,但是明中叶以后,“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改革推行,使赋役合一,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万历前期(1573—1593),重要粮食作物番薯由菲律宾传入我国闽南地区,使原先不宜种粮的山地得以开发,大大缓解了当地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矛盾,一些农民或改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性农业;或迁移他乡,推广种植番薯;或离开种植业,转为从事工商各业。一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便在闽南兴起。闽南至平阳日益发展的沿海交通,也为这股浪潮的北移提供了方便,于是闽南便取代闽东成为福建迁民的主要迁出地。再加上当时倭寇的骚扰、明末农民大起义,使得明后半期移民迁入形成高潮,明代也成为自温州境外迁入平阳的移民支数最多的一个朝代。由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以山地开发作为突破口,因此平阳半山区、山区的山地便成为迁民的首选迁入地。

综上所述,历代闽民迁平阳以明代为最多,其次清代,宋代、唐末五代、元代。在入迁人口中,以闽省闽南为最多,几占闽省迁平阳人口大半数以上;主要是泉州、莆田、漳州、福州、福清、罗源、汀州、兴化仙游:还有赤岸、浦城、莆阳、安溪、仁溪、寿宁、长乐、铁岭头、延平、古田等地。

闽民大量迁入,增补了平阳户籍,提供了大批劳动人手,并成为平阳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阳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闽民及其后裔,共同推动着平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平阳这块历史上曾是地广人稀的东南沃土得到开发与利用,并共同创造出今天平阳的繁荣与昌盛。

平阳历史上许多名士大家,大多出自闽民后裔。其中如宋代王自中、徐谊、林景熙,蔡必胜、黄中、林起鳌,元代郑禧、陈高,明代陈讷、蔡芳、陈端、吴宝秀、郑思恭,清代张南英、民国苏步青等等,其先均为闽民,他们对平阳文化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来源 光明人家微信公众号

编辑 林子

觉得有用,猛戳下面大拇指吧!

平阳百事通联系方式:

⑴ 新闻爆料请加小编:158999995【←长按复制】

⑵ 广告投放电话(微信):18857708597

搜狐知道|这道剁椒鱼头,居然藏了那么多好吃的秘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