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213)各种中医辨证体系

 中医林佳明 2021-02-20

处暑

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

秋者,阴之始,

故曰 天地始肃。

记录|我的中医经方人生(587)

2018.08.02作者 林佳明

今天早晨倾盆大雨,读书后,要早早赶到医院,与我们医院钟博士一起去金桂纸业义诊交流。

一路风雨,一路交流,从中可以学习到很多钟博团队的管理思维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五点多回到,处理了几个患者,我抓紧时间把今天义诊的情况发到公众号上,得到金桂纸业张老师,农老师的鼓励。

 六经辩证是中医各种辩证体系的灵魂,其他各种辩证体系,都可以运用六经辩证来解释和替代。但六经辩证不能反过来被其他辨证体系取代。也就是说,六经辩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理论到临床的关键位置。

中医辨证体系,主要有阴阳辩证、气血辩证、八纲辨证、六经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不同的体系。

阴阳辩证

阴阳辩证就是用阴阳二分法,来认识和解释一切病机。这是中医最根本最常用的辩证体系。主要有阴阳平衡、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的划分。阴阳平衡当然是最佳的健康状态。阴虚就是营养的不足,与此相应的,就是阳亢。阴虚者多数都有阳气亢盛的问题,所以有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等说法。阳虚就是功能不足,与此相应的,就是阴盛。阳虚者多数都有阴寒过盛的问题,所以有阳虚阴盛的说法。

阴阳两虚,则是指功能和能量都虚衰的情况。但阴阳两虚的形成,要么是阳损及阴,要么是阴损及阳,不可能阴阳两者同时虚损。也就是说,阴阳两虚的根本原因和关键,要么是阴虚,要么是阳虚,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是主要的、先导的。所以,阴阳两虚,实际上要么是阴虚的发展、是极度的阴虚,要么是阳虚的发展、是极度的阳虚,除此二者别无其他。所以,治疗阴阳两虚,只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关键即可,要么温阳,要么滋阴。

气血辩证 

气血辩证 就是从气(阳气、功能)、血(营养、血液)两个方面来探讨病机。主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气乱、气滞、气逆、气陷等等。其实,在气血辩证中,气就是阳气,血就是阴气,气血辩证,实质上是阴阳辩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就是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来探讨病机。其中阴阳是总纲,是八纲辨证的灵魂。表里,主要是病位的概念,即正邪交争的部位或者方向,是在表还是在里,是趋表还是趋里。寒热,主要是病性的概念,是寒性的、阴性的,还是热性的、阳性的,寒性阴性的病,就是以功能虚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热性阳性的病,就是以邪盛为主而功能尚未虚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虚实,主要是描述正邪两方面的力量对比,正气不衰为实,正气虚衰为虚,邪盛正气不衰为阳证热证,邪盛正衰为病进,邪衰正复为病退。八纲辨证,实际上是辨证的一般方法,并未提出治疗的方法,只是作为辨证的工具来应用,是其他辨证体系的工具。即六经辩证、脏腑辨证乃至卫气营血辨证等等,都要用到八纲辨证的概念,把八纲按照特定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就得出相应的辩证结论。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即按照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是否正常而形成的辩证体系。比如消化不良、拉肚子等,属于脾脏的功能范围出现了问题,因此就叫脾虚。如此而已。五脏六腑各有病机,如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肺阳虚、肺气虚、肺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阴虚、肾精虚,脾阳虚、脾气虚,肝血虚、肝阴虚,等等。六腑也是如此,从略。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就是从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入手,探求病机。比如病出现在那条经络的巡行路线上,就将病机归于某经。比如胸胁痛,是胆经巡行部位的问题,就归于胆经的毛病。如此而已。这是一个非常直观易学的辩证方法,但却陷于琐碎,难以揭示真正的病机所在。对于外治法而言,这种辩证体系可以很方便地提示需要调理那条经络,达到快速消除症状的作用,但却往往不能消除病根。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的,分别从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不同的层次,来探究疾病的深浅和危害大小,在温病的治疗中有非常明确的临床意义。但适用范围局限于温病,对其他类型疾病的指导意义不大。现在临床温病越来越少,所以这种辩证体系的意义也逐渐式微。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提出的,以上焦、中焦、下焦来分辨疾病的病位进退和病情的轻重,主要用于湿温等疾病的辩证治疗,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意义不大,所以临床应用也不多。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提出的辩证体系,是以八纲为基础、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的,具有实战意义的辩证体系,主要有六种基本证型:太阳病——表阳证(病位在表的阳证)、少阴病——表阴证(病位在表的阴证)、阳明病——里阳证(病位在里的阳证)、太阴病——里阴证(病位在里的阴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亦即阳性的气机病)、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亦即阴性的气机病)。

六经辩证是对阴阳辩证的深化细化,是对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在中医临床辩证中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说,中医内科辩证,其他任何辩证体系能解决的问题,六经辩证都可以解决,其他辨证体系解决不了的问题,六经辩证也可能解决。反过来,六经辩证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辨证体系也很难解决。六经辩证,不仅是治疗普通疾病的工具,更是解决疑难杂症的金钥匙。

关于阴阳辩证:

阳虚:阳气虚衰。——即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脾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理中汤证、理中丸证;肾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肺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桂枝人参汤证。这里的简单对应,只是就典型病机而言,有其他兼夹症状者宜根据诊断辩证施治。下同。

阴虚:阴气虚衰。——即六经辩证中阳明病、少阳病。阴虚而内实,相当于阳明病的承气汤证;阴虚而心烦失眠,相当于少阳病中的黄连阿胶汤证;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相当于阳明病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热而不实,相当于阳明病的白虎汤证;等等。

阳盛:阳气偏盛,实际上是邪热炽盛,非正常的功能旺盛。与阴虚类似。

阴盛:阴气偏盛,实际上是水湿过盛,非正常的津液精华旺盛。与阳虚类似。

关于气血辩证:

气虚:气虚即阳气虚衰,亦即人体正常功能衰退。气虚与阳虚都是指功能虚衰,但阳虚偏重于温煦身体的功能不足,气虚则指除了温煦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虚衰。二者实质是一致的。——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血虚:血虚即血液津液不足,与阴虚类似。但阴虚偏重于津液不足,血虚偏重于血液不足。但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典型的血虚,是指阳气不虚的前提下,血液出现不足的情况,与现在临床上常见的因为气虚而导致的血液不足完全不同,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气陷:阳气不足而导致的中气下陷。——实质就是气虚,相当于六经辩证的太阴病。

气逆、气乱:气机不畅、逆乱。实质是肝胆调节气机的功能失司。——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和厥阴病。

关于脏腑辩证:

肝气不疏、肝火上亢、肝动生风:肝胆调节气机的功能失司,气机不畅,进而导致郁热上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或厥阴病。

肝不藏血:肝经失肉,血不归肝。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厥阴病。

心火炽盛:心经郁热严重。一般为肝郁化热传入心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

痰火扰心:郁热与痰湿结于心经,扰动心神。郁热多为肝火传入心经,痰湿多为脾虚湿盛。——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厥阴病。

心气虚:心功能虚弱。临床常见的心血虚,实质上多为心气虚兼见贫血症状——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脾阳虚、脾气虚:脾胃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肺阳虚、肺气虚:肺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肺虚兼表证时,多为少阴病。

肺阴虚:肺阴不足,上焦津液匮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且多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但现在临床常见的所谓“肺阴虚”实质上并非典型的肺阴虚,多数是肝郁化热,郁于上焦,销铄上焦津液而现燥象,这种情况实质上属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或厥阴病。

肾阳虚、肾气虚:肾系统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肾阴虚:肾系统津液精华不足。——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胆经不通:胆经经络不畅,气机不畅。——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

胆热犯胃:胆经郁热,影响到胃肠功能。——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

胆气不足:胆府功能虚衰,决断能力不足,易受惊恐。——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胃热炽盛:胃肠功能过度亢奋。——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212)开尽春花芳草涧  遍通秋水月明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