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纲辨证

 我爱你文摘 2020-03-15
八纲辨证---阳证,摘自《新编辨证歌诀》张德蕴著

阳证三纲实热表, 面赤口渴状热高。

便结苔燥小便少, 谵语粗音唇红瞧。

[注释]

阳证的三纲包括实证,热证,表证。其症候是:面赤口渴,状热,大便燥结,舌苔黄燥,小便短少,谵语,语言气粗,唇红。

[按语]

阴证是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常用的症状。凡属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高亢的、代谢增高的、进行的、向外的、向上的症候都属阳。所以,在八纲辨证中表证,实证,热证谓之阳证。

一般阳证的表现是: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燥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宏亮,烦躁多言,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疼拒按,小便短赤,脉象浮洪、滑、数、实有力,舌质红绛,苔黄燥,甚则有芒刺。

由于阴阳两证的成因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亦各有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说明阴邪偏盛,使阳气亏损则阳病。阳邪偏盛,使阴气耗伤则阴病,阳盛表现为发热;阴盛表现寒冷。寒到极点会转化为热,热到极点会转化为寒。这种现象叫做'物极必反'。《素问.调经论》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侵犯人体,阻遏卫气,使卫气不能达于肌表,表卫不足,致使寒邪独留体表而产生外寒,这种寒并非虚寒,实为外感寒邪早期阶段的恶寒,现在所说的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卫阳也虚。外寒是由于阳气不足,体内失于温煦所致。'阴虚则热'是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致使阳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熏蒸于胸中,谓之内热。此种情况实际是脾虚发热。脾属阴,故此脾虚的称为阴虚。金元时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说的气虚发热,就是此种情况。故用升阳益气,甘温除大热法治之。现在一般所说的阴虚发热是:'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阳盛则热',是指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发热。这种发热,仅指寒邪侵犯肌表之发热。是前述外感病恶寒之进一步发展,现在临床上所谓'阳盛生外热',实际上就是'阳盛则热'。治疗以清热为主,在表证者,解表;在里证者,当清里热。'阴盛则寒'是因寒气积于胸中,致使血脉凝涩不畅,久则伤阳气,而产生内寒。这种内寒虽属阳虚阴寒之邪过盛所致,但它仅限于寒结胸中。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综上所述,阴阳、虚实、寒热的病理,尽管不尽相同,但以阴阳为总纲来分析内外、寒热、虚实的机理,这为八纲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