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习心理学的朋友,特别喜欢问候人的父母。 别误会,他们是像这样子的。 “你母亲是不是对你特别严格?” “你父亲是不是常常动手打你?” “你父母是不是对你期望太高,总是不愿给你肯定?” 然后准备露出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 这跟静安寺门口的一些人是一样的。他们通常是问:先生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看你径直要进门时)?先生你红光满面,你知不知道你即将迎来事业上的一个挑战(看你瞄了庙里一眼但不屑进去时)? 说实话,这帮人都TM比上述那些人懂心理学。 迷思 在科学界,曾经一度人类认为地球是方的,太阳绕着地球转。曾经我们认为牛顿体系就是物理的全部,曾经我们认为原子是最小不可分的粒子。 在经济学领域,计划经济的思想曾经伴随着共产主义的兴起而盛行,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而相信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一切的自由主义者们,在2008年之前,还常常摆出一副“我们掌握的是真理”的样子。 在真理现身前,我们总要犯一段时间的错误。 说实话,科学发展中,这种错误除了阻碍高级工具的诞生以外,对生活简单朴素的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太大的恶性后果。 你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都不影响吃喝拉撒,上班睡觉。 就算有一天你发现,我操原来太阳是绕着M18星云转的,只要奥特曼不出现在你家小区,就不会让你产生额外的焦虑。 你相信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也好,相信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也好,都不会成为你纠结该不该让你孩子去上早教班的理由。 经济发展中,错误则和老百姓的关联更紧密一些。我们要为错误的经济政策埋单,忍受经济衰退、财产减少的后果。 但好歹我们都很清楚,政策的制定者们、规则的利用者们,最终得为此负责。骂他们肯定是没错的,他们也懒得解释其实还不是因为你们自己的劣根性导致的。 当然医学上的蒙昧对于人来说,危害要大一些。比如,历史上,人类曾经认为放血可以治百病;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安东尼奥·莫尼兹曾经用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术治疗躁狂症。当然对于现代社会的某些所谓名流,切了可能是更好点。 但就心理学而言,一个错误可能会成为流行观点,继而引发大众焦虑。 从弗洛伊德开始,甚少有心理学家有这种社会责任自觉。 过虑 到目前为止的心理学历史上,可能造成最大社会危害的,恐怕要颁给基因决定论、行为主义改造论、原生家庭教养论。当然,这个罪名不应该属于发表这些理论的心理学家,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使用他们最原本的名字——基因决定假设、行为主义改造假设、原生家庭教养假设。 原生家庭教养假设,可以完美地使某些人相信: 我的问题不是我的责任。 我的问题都是我爸妈的责任。 这确实会使一些人抑郁的状态得到缓解。只不过它对你怎么改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 它也可以使很多人相信: 我的孩子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都是我的责任。 只要我能够再多付出一些,他就一定能变得更好。 这会使人常常会陷入巨大的焦虑当中。父母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某个行为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心理创伤。又或者整天研究各种文章,生怕自己漏了某个可以让孩子智商上升的做法。这怎能不焦虑。 我很同情那些陷在原生家庭假设中不可自拔的人。 在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来,一切都是钉子。如果不是,锤平了也就成了钉子。 原生家庭有没有影响?有影响。但他是不是唯一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不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推理来论证,原生家庭不是唯一的影响。 假设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由原生家庭决定的,你的问题,都是你父母的责任,那么,你父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责任。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又是上一代的责任…… 所以,在某一天,某个原初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一切后代的人生轨迹都已经被决定了。 我之所以婚姻不幸,是因为我的元谋老祖宗是单亲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她的丈夫被周口店的黑毛无情滴杀害了。 历史上,物理学界曾经有过完全类似的情况。有人宣称,牛顿经典力学就是终极的宇宙法则。 有人立刻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牛顿力学就是一切,那么,宇宙中的所有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从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因为有了一个初始的力,其未来就已经被决定了。 这听起来比人的命运是由上帝决定的还要悲伤。 谨记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要尽可能简单。但不要太简单。 所谓一个人的命运由什么所决定这句话,就太过简单。 自主 一个人的人生,受到几种东西的影响:你的原始基因、你的基因突变、原生家庭的相处、你的生长环境、与同龄人的社会化学习过程、独立生活后的社会环境、你的心智模式、你的自由意志。 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强大到抹消其他方面的影响。否则,我们的基因工程就是一个容易陷进死循环而导致种族灭亡的三流程序。 有许多东西,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你有一个严格的母亲,那么,同时有可能的是,你有一个受过教育的母亲。但也不排除她只是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郁郁寡欢的人。你可能有一个有一定学习氛围的家庭,但你的邻居也可能都是毫无教育意识的文盲。你也许会进入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学校,在那里,你会进行社会化学习。你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奖励和惩罚,其他方面的激励机制可能更少些。但你也可能因为长得特别好看而不被人看做好学生,反而强化了你表现型的人格模式。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一直是你自己。 你接触,你思考,你决策,你行动,你担责。 理解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本身是件好事。但若是因此而逃避了属于自己的责任,就本末倒置了。 真正从本质上改变你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自己。 不是你父母的严厉使你软弱,而是你在应对这种严厉时所产生的恐惧感和自我怀疑使你软弱。 不是你父母的娇纵使你脆弱,而是你在应对这种娇纵时所产生的自恋和单一的认知模式使你脆弱。 不是所有的严厉都会培养出软弱的孩子。父母也可以严厉地要求孩子不断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不沉溺于享乐,在不断积累的成功、同龄人的尊重中建立出足够的自信。 不是所有的娇纵都会培养出脆弱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娇纵孩子的想象力、脱离传统框架的尝试,使他们在深度思考中对知识产生敬畏而坚强。 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确实会毁了一个人。 但是请相信,人不是那么脆弱的生物。能够达到毁掉人的程度的原生家庭,往往是极少数,而且还伴随着基因、环境方面的影响。 简单来说,你要毁掉一个人,天时、地利、人和,也是缺一不可。否则,为什么无论多穷苦、多落后的地方,总也能有善良、聪明、成功的人诞生? 所以,在合理的框架内,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的人生不会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请注意,是合理框架内。 你因为他偷东西而打他几下屁股,不会使他变成一个阴郁暴力的人。但你要是每天都找理由打他几下屁股,就有可能。 同样,你让他去念几个月奥数班,不会让他变成一个木讷的书呆子。但你要是长期剥夺他干别的事情的自由,就有可能。 父母当着他的面吵一架,不会留下心理阴影。但你要是当着他的面把刀子拔出来捅进去,那就两说了。 同样的,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更不见得必定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孩子,是能掌握自己幸福的人。 这意味着,他们该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 希望更多的心理学爱好者们,能知道这一点。 思想要独立,知行要合一 |
|
来自: 百眼通 > 《b.心理学-627》